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923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分布的尖峰性和重尾性,通过研究SAR影像强度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稀疏特征的SAR影像质量提高方法。首先对SAR影像的基础数据进行压缩分布处理和稀疏先验分布处理,得到质量较好的灰度影像;再利用基于模糊理论的SAR影像对比度增强算法增强了SAR影像的自适应对比度,大幅提升SAR影像的显示效果;最后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2.
在卫星导航定位中,电离层延迟误差是主要误差源之一,其影响可以到达数米乃至数百米,有必要进行高精度的电离层模型研究,尤其是区域的高精度电离层模型建立.本文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114基准站三系统 (GPS/BDS/GLONASS) 双频的观测数据进行电离层提取计算,并结合多项式函数模型进行建模,得出中国区域内的电离层模型,并采用直接跟CODG的电离层产品比较和间接通过单频精密单点定位方式来评估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立的中国区域电离层模型精度高于CODG发布的电离层格网模型且更符合中国区域电离层的真实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63.
干热岩是指地下高温但由于低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缺少流体的岩石(体),储存于干热岩中的热量需要通过人工压裂形成增强地热系统(EGS)才能得以开采,赋存于干热岩中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的地热能被称为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它是人类未来的重要替代新能源之一.干热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不断发展,干热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投入巨资进行干热岩勘查、评价和开发实验,并且初步形成了商业开发的成功范例.实践表明,干热岩地热资源是深层地热能的一部分,往往与高温水热系统共热源且存在共生关系,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应倡导“深层地热能”和“广义EGS”概念,即按照EGS技术着眼深层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能整体开发.为了克服诱发地震等环境安全问题,干热岩压裂造储技术研发方向正在从“刚性造储”向“柔性造储”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分别在青海、西藏、四川、福建、广东、湖南、黑龙江、海南等高热流区域进行了干热岩地质勘查,并在青海共和、山东利津、广东惠州、四川康定、冀东马头营和琼北等地相继开展了干热岩初步钻探,但仅在青海共和的干热岩勘探与开...  相似文献   
964.
利用宏、微观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4次出现爆发性增强冬季雾过程的类型以及形成、发展、减弱和消散的主要机制,研究了形成、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微物理演变特征,探讨了爆发性增强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及弱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气温下降是济南冬季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干冷空气入侵或日出后太阳辐射加热升温,近地层相对湿度下降是雾消散或减弱的主要机制。2)形成阶段,核化和凝结增长过程启动但并不活跃,碰并强度很弱,以未碰并和偶发碰并为主;发展阶段,核化和凝结增长等微物理过程开始活跃,碰并过程启动,大滴开始增多;成熟阶段,核化、凝结和碰并增长非常活跃,各微物理量均达到最大值,谱最宽;减弱阶段,核化、凝结过程减弱,碰并过程减弱并消失,雾滴蒸发,能见度增大。3)爆发性增强的宏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极大风速增大、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大、水汽压下降;微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数浓度、液态含水量等微物理量出现跃增,以及谱型由"单峰"结构突变为"多峰"结构。4)相对湿度增大主要与气温下降有关,水汽压下降则与异常活跃的凝结增长有关;气温下降是济南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弱水汽输送产生的增湿作用对爆发性增强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65.
室内三维场景纹理手机图片的自动更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室内三维建模的纹理映射工作主要依赖人工完成,工作量大、处理效率低,且对建模后室内环境的变更难以实现及时更新,导致室内模型纹理存在不真实甚至错误的现象。对此,提出一种室内三维模型纹理手机图片的自动更新方法,该方法主要以手机拍摄的图片为数据源,首先利用智能手机传感器获取拍摄图片的位姿参数,进而通过室内场景理解技术提取图片空间中的三维布局结构,最后与几何模型进行坐标点匹配解算纹理坐标,实现手机图片到三维几何模型的自动纹理映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手机图片数据实现室内环境下的三维模型纹理自动生成及动态更新,有效提高室内三维场景表达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66.
近年来海洋复合柔性管道逐渐在海洋工程中崭露头角。相对于钢管,复合柔性管凭借其弯曲性能好、重量轻、抗腐蚀能力强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在油气开采领域不断受到青睐。本文研究对象为一种三层粘结型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复合柔性管,该类型管道包含外保护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间复合材料增强层以及内衬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研究内容主要基于三维弹性理论和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建立了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柔性管的理论计算模型,推导了复合柔性管在轴对称载荷作用下的平衡微分方程,主要分析了管体在内压载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规律,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ABAQUS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理论计算与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该理论模型,研究了内衬层(外保护层)与增强层相对厚度对柔性管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管道的增强层为主要承载构件,在增强层纤维方向的应力远大于其他方向的应力,随着增强层从内向外扩展,纤维方向的应力逐渐减小,且内衬层(外保护层)厚度对管道整体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67.
低轨导航增强GNSS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红  马福建 《测绘学报》2019,48(9):1073-1087
低轨星座具有地面接收信号强度高、几何图形变化快的优势,能够与中高轨GNSS星座形成互补,对增强GNSS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当前卫星导航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现有的GNSS增强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发展现状;针对低轨导航增强,对比分析了高中低轨导航星座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低轨导航增强在联合定轨、快速精密定位、空间天气监测和室内定位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分析指出了低轨导航增强的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68.
介绍了倾斜摄影测量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针对当前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城市三维重建过程中纹理贴图存在遮挡问题,详细探究了纹理遮挡几何原理,并提出联合固定翼飞机高空倾斜摄影及无人机低空倾斜影像,设计了建筑物三维模型无遮挡影像优选算法,实现了高精度无遮挡纹理自动贴图,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69.
针对水下图像对比度偏低,细节模糊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非锐化掩模引导滤波的细节增强方法。首先由原始图像做引导图进行滤波得到细节层图像,并对细节层使用噪声检测的中值滤波去除斑点噪声;然后对原始图像进行基于均值滤波的非锐化掩模,得到锐化图像,并将锐化图像作为引导图对原始图像进行引导滤波,获取基础层图像;最后将滤波后的细节层进行增益后与引导滤波获取的基础层进行叠加,达到增强水下图像细节的目的。并通过信息熵、局部对比度和平均梯度3种客观评价指标对图像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观和客观测试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图像对比度以及增强细节信息,有利于提高水下图像资料解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0.
三维建模是数字化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三维模型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着可视化的效果。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CAD底图精度,CAD数据主要用于构建模型主体结构和控制模型的平面精度,其精度要求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与现实的一致性;分析了纹理制作及粘贴精度,纹理作为精细模型外在的直观表现,所有数据均需来自现状照片,其精度除主观判定以外,也可以依靠纹理分辨率与LOD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推理。详细研究了建筑物三维模型高度的精度及地形高度精准性,并给出精度评定方法。建筑物的高度信息,需用LiDAR获取地表高程信息。首先获取地表LiDAR数据,然后根据CAD数据可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坐标数据,内插对应的地表LiDAR数据,求出建筑物的高度信息。通过实际采集的数据并应用于相关案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筑物三维建模精度评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