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65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为预测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胜利河地区布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优质烃源岩。布曲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炎热,研究区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弱局限盆地,具有浅水、高盐度、贫氧—缺氧的沉积环境。布曲组沉积时期,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邻近中央隆起,陆源输入和热液活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磷、铁等进入海洋,导致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是北羌塘坳陷布曲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区位于北羌塘坳陷的最小含氧带区域,有利于大量浮游生物在此缺氧死亡埋藏保存。通过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北羌塘坳陷的近岸陆棚斜坡带可能是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12.
羌塘中部各拉丹冬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3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47±0.4Ma,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K-Ar年龄分别为37.1 Ma、48 Ma和45.8 Ma,形成于始新世.岩石富碱高,高钾(K2O>Na2O),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以富集LREE、LILE(Th、U等),相对亏损HFSE为特征,(87Sr/86Sr)i为0.70701~0.70724,εNd(t)为-6.0~-4.1,δ18O值为8.18‰~9.01‰,构造背景为火山弧花岗岩.55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大范围抬升,青藏高原在经历近南北向挤压缩短的过程中,可能在羌塘地体上产生了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的张性构造,导致了各拉丹冬花岗岩体侵位.应为青藏高原隆升在北羌塘陆块所表现的构造热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713.
近30年来青藏高原羌塘地区东南部湖泊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CBERSCCD影像和早期1∶10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选取羌塘高原东南部22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扩展研究的思路,引入变化强度指数和象限方位分析等方法,从面积、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区湖泊近30年来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5年间研究区湖泊呈扩张趋势,总面积共扩大了1162.19km2;色林错扩张面积最多,达510.02km2,以北部扩张最为明显;国加轮湖扩张强度最大;造成区域内湖泊面积扩张的主要因素是冰雪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的增多以及蒸发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714.
羌塘才玛尔错晚三叠世地层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兴国  徐安全  岳龙  朱勋  易成兴 《贵州地质》2006,23(1):29-31,43
布露于藏北羌塘才玛尔错一带的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对其时代归属由于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此套地层详细的剖面研究表明其时代属晚三叠世,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盆地,与区域同时代台型沉积的肖茶卡组、日干配错组沉积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此套地层时代厘定为研究羌塘地块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15.
龙木错-双湖-吉塘板块缝合带与青藏高原冈瓦纳北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北界的讨论由来已久,随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羌塘地区成为解决冈瓦纳北界问题的关键地区。根据对缝合带的研究,青藏高原发育三条大规模的印支期缝合带,并将青藏高原分为三大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以北为塔里木—华北板块,昆仑—秦岭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之间为扬子板块,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以南为冈瓦纳板块。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是发育在扬子板块内部的印支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发育在冈瓦纳大陆框架下新特提斯阶段的缝合带,构不成冈瓦纳北界。文中简要介绍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的基本事实,着重阐述该缝合带对冈瓦纳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基底、沉积盖层与生物地理、沉积建造和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制约。在青藏高原印支期主要板块缝合带的对比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龙木错—双湖—吉塘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的北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716.
通过对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索瓦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ΣREE)的分析,结合总有机碳(TOC)含量、EFMn、Sr/Cu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底岗日地区碳酸盐岩中稀土元素总丰度值平均为45.3μg/g(不包括Y)。稀土元素与总有机碳(TOC)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与EFMn和Sr/Cu值的变化呈反向对应关系。ΣREE的高值段代表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ΣREE的低值段代表干热的气候环境。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那底岗日地区经历了干热和相对温湿频繁交替变更的气候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17.
由于资料的欠缺和分布的不均衡,羌塘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程度总体不高,不能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的研究,解决了资料丰富区域沉积相解释的多解性、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缺乏沉积模式指导的问题,取得以下3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系统梳理了可可西里—金沙江洋、班公湖—怒江洋、龙木错-双湖洋的闭合史,明确了羌塘盆地属性,指出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复合前陆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地、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经历了被动陆缘、活动陆缘、褶皱-冲断快速抬升剥蚀3个构造演化阶段,明确了8个关键沉积时期的盆地属性。(2)基于盆地属性、沉积体系及组合-耦合关系,系统恢复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10个关键地质时期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揭示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资料缺少区域沉积相预测的准确度。(3)明确了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的构造-岩相古地理背景,认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巴贡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前陆坳陷、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等构造单元,下侏罗统曲色组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弧后伸展盆地、陆内弱挤压残留海盆...  相似文献   
718.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则开始出现来自羌塘地区的物质。这标志着北侧早侏罗世俯冲的东巧分支洋盆消亡,东卡错微陆块在中侏罗世与羌塘地块拼合开始形成初始周缘前陆盆地。接奴群的物源完全来自南羌塘地区,表明周缘前陆盆地在微陆块南侧北拉洋俯冲挤压下持续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41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东西向全面碰撞,至早白垩世晚期(约120 Ma)南侧的分支洋盆北拉洋消亡代表碰撞结束。南羌塘地区受班公湖—怒江洋俯冲作用控制在早侏罗世发育由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一隆两坳”古地貌,并沉积了曲色组页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微陆块碰撞导致南羌塘盆地的隆起和海平面的下降,形成夏里组含膏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随着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全面碰撞,南羌塘盆地从弧相关盆地卷入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中,发生差异埋藏和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羌塘盆地曲色组烃源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发生快速埋藏,进...  相似文献   
719.
以支持油气资源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地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为目标,利用空间数据技术和基于Creatar Globe组件的地下空间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含油气盆地地质勘探调查成果统一在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中,面向地质调查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集地表、地下空间信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服务。以羌塘盆地和半岛湖重点区块为例,通过多尺度三维地质信息综合展示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直观的盆地勘探开发信息一体化查询、分析的可视化环境,提供不同视角、尺度范围、专题组合的三维地质视图显示,帮助提高各业务环节间的协同性,消除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实现勘探科学部署、评价方案优化,从而提高勘查区块调查评价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720.
彭清华  杜佰伟  谢尚克  郑博 《地质论评》2020,66(5):1275-1282
本文以沥青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剖析了羌塘盆地马牙山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沉积环境、成熟度和油源。测试结果表明:马牙山沥青的正构烷烃不具备明显的奇偶优势,(nC21+nC22)/(nC28+nC29)值较高,Pr/Ph、Pr/nC17值明显较低,C27、C28、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4—甲基甾烷普遍存在,Ts/Tm、C29ββ/(αα+ββ)、C2920S/(S+R)等热成熟度构型转化参数比值较低。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表明,沥青母源岩以海相水生生物输入为主,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有机母质形成于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油源对比显示,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与马牙山沥青的正构烷烃、甾烷、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反应了二者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