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0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237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440篇
地质学   1207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41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1990、2000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 结合GIS技术, 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近20 a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在1990-201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水域湿地、裸土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 变化幅度分别为73.92%、51.44%、24.27%、10.24%、6.47%和2.98%; 林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减少, 变化幅度分别为-4.13%、-17.16%和-0.73%; 裸石岩砾面积近20 a基本维持不变. 利用转移矩阵可知, 流域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16.46%的草地和3.36%的林地;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1.46%的耕地和0.22%的草地; 新增水域湿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18%的草地; 新增盐碱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28%的草地. 1990-2010年的20 a里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和水域湿地分布趋于集中, 景观优势度增强, 且斑块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景观趋于破碎化, 景观优势度降低. 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受人口、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多重影响, 导致流域耕地面积增加、植被退化. 因此, 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92.
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流域下垫面环境的改变,进而对该地区水文循环的源汇项产生了影响,对地下水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研究下垫面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对不同时期的海流兔河流域遥感影像进行定量化分析,收集了长序列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矩阵,绘制地下水位变幅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土地类型转移量的地下水位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到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时空转换强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的地区均是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垫面影响较大,和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5个风成的砂丘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交替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该层系磁化率值和CaCO3含量分布规律以及该地生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综合分析,认为所述沉积旋回主要是由干湿寒暖气候旋回波动所致。研究表明,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Ⅰ、Ⅱ、Ⅴ层段的磁化率和CaCO3基本上显示峰态,在时间上可依次与氧同位素MIS5a、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及相位法研究断裂构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波数域的位场转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理论研究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和归一化相位;在波数域向下延拓和导数计算的滤波算子中,分别引入圆滑滤波因子,抑制了向下延拓计算中对噪声干扰的放大作用,增加了计算的稳定性;利用改进的方法,计算并阐述了4种断裂构造GH场等值线和相位曲线的变化特征;别列兹金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中极大值理论在研究断裂构造中具有局限性,对于无限延伸断裂构造,应根据GH场等值线的走向、形状的特点,结合归一化相位曲线的转折点确定断裂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995.
基于CBS的违禁品目标凸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分析基于CBS的人身安检图像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膨胀累加、双阈值分割的违禁品分割算法.采用形态学的膨胀累加算法可以有效抑制噪声并提高目标能量;利用连通性判断获得违禁品候选区域;最后通过获得的数据对违禁品目标进行有效地凸现.  相似文献   
996.
FDAEM数据调平处理软件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采用图形分层、图形动态显示和网格化二级检索,以及面向对象和可视化软件开发等技术,实现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法数据的人~机联合一维调平功能。它具有可视化程度高,界面友好和操作简便直观等优点,对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观测数据质量,具有较高实用价值。这里简述了软件的功能需求、设计思路,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并对软件的实际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97.
从收集整理以往资料入手,以梵王寺井田地质资料为基础,分析梵王寺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本井田含煤岩系与沉积体系主要为:滨海弱障壁泻湖潮坪体系、有潮汐影响的浅水三角洲(水下)体系、多河系浅水三角洲(水上)、体系以及由曲流河为主的冲击平原体系。其中,在滨海弱障壁泻湖潮坪和浅水三角洲(水上)成煤期成煤环境较好,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998.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聚煤盆地的生成主要在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陈顺等,1988;范和平,1989;刘晓文等,2005;谢明忠等,1996;张建军,2006)。在中生代之前该区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地盾”构造状态(袁东翔,2006)。早侏罗世晚期地盾开始活化,至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开始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内沉积形成了侏罗系下花园组含煤地层(袁东翔,2006)。笔者通过对该区已知煤炭资源赋存状态,以及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该区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主要生成在由不同方位的古陆或构造带所形成的交角构造区(童玉明,1992);下花园组含煤建造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速率较快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陈忠惠,1988;韩德馨等,1980;李思田等,1988;刘宝珺等,1980);可采煤层主要富集在盆地次边缘以及特定部位和冲积扇远端的扇前三角洲或扇面分流河道之间的相对较稳定的聚煤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煤系及煤层主要保存在后期改造作用较弱和相对稳定或持续缓慢沉降的构造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在这些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聚煤预测区,为该区下一步的预查找煤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分布式水文模型DHSVM在西北高寒山区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奕  南卓铜  李祥飞  徐毅  张凌 《冰川冻土》2019,41(1):147-157
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istributed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Model,DHSVM)是基于栅格离散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地表水热循环的各个过程能进行很精细地刻画,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很多类型的流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文模拟,然而它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并不清楚。基于300 m数字高程模型,应用DHSVM模型对典型的高寒山区流域八宝河流域2001-2009年的水文过程展开模拟,并采用流域出口祁连站的水文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壤横向导水率、田间持水量和植被反照率等是该区域主要的敏感性参数。模型默认参数会高估高寒山区流域的潜在蒸散发量,导致夏季径流量远小于观测值。通过参数率定,模型校准期(2001-2004)的模拟日径流和月径流Nash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72和0.87;而模型验证期(2005-2009)分别为0.60和0.74。结果表明,DHSVM模型基本具备了模拟高寒山区流域降水-径流过程的能力。然而,由于DHSVM模型缺少对高寒山区流域土壤的冻融过程的刻画,春季径流的模拟精度明显受到影响,需要在将来重点改进。  相似文献   
1000.
高速公路绿化带能美化环境,吸尘减噪,保持水土,但在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高速公路绿化带主要依赖地下水补给,会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以土默川平原北部呼包高速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将研究区的绿化带进行分类,同时,结合ET_0等相关公式计算绿化带的蒸腾耗水量。在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掌握研究区的地下水补径排特征,计算研究区侧向补给量,进而得出绿化带蒸腾耗水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高速公路绿化带建设对区域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青山山前侧向补给,主要排泄为地下水径流排泄及绿化带的蒸腾耗水; 2016-07—2017-06期间,研究区非植被区、植被覆盖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7%和83%,绿化带年蒸散发量为1006.10 mm,蒸腾耗水量为2434.86×10~4m^3/a;山前侧向补给量为24372.16×10~4m^3/a;绿化带蒸腾耗水量约占山前侧向补给量的10%。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绿化带的建设对地下水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