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Fluent流体计算平台,运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亚临界雷诺数Re=3900下“X”形排列五圆柱体结构群三维绕流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来流攻角α与间距比L/D两个关键参数对五圆柱体结构群的尾流区三维涡结构演化与流体力系数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流动互扰机理。研究表明:来流攻角和间距比的变化对五圆柱体结构群流动控制及互扰效应的影响显著。在小间距比工况下,观察到柱体群间隙区域内流体高速流动的现象,导致五圆柱体之间的互扰作用十分强烈。间隙流对中间圆柱体和下游圆柱体有较强的冲击作用,对其表面的流体力分布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大间距比工况下,当α=0°与L/D≥5.0工况时,柱体群尾流效应强于其间隙流效应。当α=22.5°与L/D=7.0时,位于下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流体绕流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当α=45°与L/D≥6.0时,位于上游与中间处的圆柱体尾流区均会产生正负交替的漩涡结构。  相似文献   
102.
针对传统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预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等间距GM(1,1)建模方法。此法基于初始条件改进及把灰色微分方程的白化方程中的灰导数用离散形式进行表示的改进相结合、提高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建模精度。结合桂林市某广场的集商用、住房于一体的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监测实例,将本模型的沉降预测的结果同文献中另一非等间距GM(1,1)改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检验,充分验证了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预报中本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进一步促进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沉降变形预测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首次较系统地统计了研究区节理产状、规模、开度、密度以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其储层意义。根据节理产出层位、切割关系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将研究区节理的形成期次划分为营城期、营城末期和晚白垩世晚期3个期次。利用共轭节理产状和节理面性质,计算出营城期具有近东西向伸展和挤压相互交替的构造应力场;营城组末期具有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白垩世晚期具有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营城组中的节理形成与分布主要与前两期挤压应力场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节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为天然气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可视化对比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油气田(井)生产动态预测的灰色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辽河油田荣37块天然气藏(井)的生产动态预测中,生产数据的离散状态及不均衡的实际,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所引入的几个使用效果好,拟合精度高的一般灰色系统GM(1,1)模型及为解决油气田(井)生产过程中因关井、生产间断、或因工程上的与地质上的原因生产出现随机性急剧变化而引入两个改进的GM(1,1)模型-非等间距和阶跃模型。通过几种模型特征的分析对比及在辽河油田荣37块全气藏及气井的动态拟合预测  相似文献   
105.
蔡汝青 《江西地质》1999,13(4):247-254
共轭节理研究是用来探讨构造应力场的一种可靠方法,它有助于了解构造活动机制和构造魂的发展史,对于矿产预测,水文工程地质及地震预报均具有重大意义,且对加深图幅地质构造研究,成岩成矿分析和提高图幅质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用标贯击数确定抗液化振动挤密砂桩的间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虑了抗液化振动挤密砂桩的侧向和竖向加密的同时,又考虑了砂桩的充盈系数对加固作用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抗震规范的液化判别方法,根据标准贯入击数确定抗液化振动挤密砂桩间距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107.
高要断裂的特征及其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要断裂是一条呈北东向延伸的由多条断裂组成的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根据不同的活动特征又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经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并在断层面和钻孔的角砾岩岩芯中共取了5个样品作热释光测年,测定断层活动年龄距今均大于14万a,证明断层最后一期活动为中更新世断层年代,可视为非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08.
扩束光学系统对温度有较高的敏感度,为了减小温度对光学系统的影响,设计了一种自动温度补偿机构。该机构通过材料之间热膨胀系数不同进行相互补偿,从而保证镜间距的稳定性,并且通过ANSYS软件分析扩束系统温度从20℃升高到30℃,40℃和50℃时,主次镜镜间距的变化量,最后通过ZMAX软件对变化后的系统进行光学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未采用自动温度补偿机构设计,扩束光学系统主次镜镜间距分别变化0.027 22 mm, 0.054 43 mm和0.081 64 mm,系统波前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从0.001 3λ变为1.389 8λ, 2.778 2λ和4.165 6λ(λ=632.8 nm),无法满足光学成像质量要求;而采用自动温度补偿结构设计后,扩束光学系统主次镜镜间距分别变化0.000 05 mm, 0.000 09 mm和0.000 14 mm,系统波前误差均方根从0.001 3λ变为0.002 6λ,0.004 6λ和0.007 2λ,仍然可以满足光学成像质量要求。因此该自动温度补偿机构可以有效地抑制大温差对扩束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抗滑桩合理桩间距以及荷载传递机制,首先以桩侧摩阻力为拱脚时的破裂面推导出以桩身为拱脚时的破裂角计算公式;然后引入对数螺旋线法确定桩间土体的滑移深度,以土拱效应为基础建立计算模型,求解考虑桩间土体滑移深度的合理桩间距表达式;最后对桩间净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滑坡推力、黏聚力、桩截面宽度以及高度。研究结果表明:由桩身和桩侧摩阻力同时作为土拱拱脚更符合实际受力状态,同时求得的土拱拱圈厚度和矢高小于以桩身为拱脚条件下相应值而大于以桩侧摩阻力为拱脚条件下的相应值,并且随桩埋深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0.
费鸿禄  包士杰  杨智广 《岩土力学》2018,39(7):2327-2335
岩体节理在受到应力波扰动时端部受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变化,为具体分析这种动态变化与应力波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引用岩石非线性法向本构关系与线性切向本构关系的组合模型以及相应的在P波斜入射节理的应力波传播方程,结合岩石断裂力学中Ⅰ、Ⅱ型裂纹尖端应力和位移场的相关理论,得出组合形式下的节理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随质点振速变化的计算公式。通过不同入射角的模拟脉冲信号作用对端部应力位移的变化分析:应力波斜入射节理导致节理端部上、下两侧应力与位移场非对称分布,随着入射波质点振速的增减变化,应力集中位置会出现变化;计算并整理模型中节理端部上、下两侧0.005 m位置的数据,节理法向刚度由入射波质点振速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应力波的透射与反射,进而会导致端部的应力与位移出现滞后效应;节理端部横向位移值与入射角度并非单调变化,而竖向位移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