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8篇
  免费   906篇
  国内免费   1028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71篇
地质学   3459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191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32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3篇
  194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沉降物以粉砂(4~63 μm)为主,占71.18%,砂粒组分(>63 μm)占 21.7%,粘土(<4 μm)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沉降物的粒度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沉降物粒度为多峰态分布,29.16~34.67μm粒级的粗粉砂组成第一主峰,含量约占7.4%,420.45~500 μm粒级的中砂组分组成第二主峰,含量约占1.29%,而0.69~0.82 μm粒级的细粘土组分形成第三主峰,含量约占0.52%。沉降物的平均粒径Mz为28.4 μm,分选系数为1.81,偏态为0.044,峰态为1.494,粉粘比为7.3。粒度特征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粗颗粒为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哈尔滨沙尘源区的生物状况和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该地区沙尘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哈尔滨周边沙尘源区的治理上。  相似文献   
992.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大尺度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SAR卫星影像相位信息和后向散射信息全面识别泥石流发育机制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探究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物源汇集及失稳模式.通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升降轨Sentinel-1 A数据获取坡表二维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  相似文献   
993.
杨琰  袁道先  程海 《中国岩溶》2006,25(2):89-94
在系统介绍洞穴石笋高精度ICP-M S铀系年代学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贵州荔波县衙门洞Y1石笋进行了IC P-M S  230 Th测年研究。综合分析认为精确时标的建立对于利用石笋进行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采用ICP-M S 230 Th测年方法进行石笋样品定年准确可靠,并且比TIM S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所需样品更微量。通过生长速率变化分析表明,石笋生长速率记录了过去冷暖突变事件,因此可以用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记录替代指标来研究古降水及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94.
沼泽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了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发育过程。以霍林河下游漫流区--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由137Cs、210Pb法定年实现沉积层深度坐标向年代坐标的转换,对其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元素比值进行了综合剖析。结果表明:稳定元素对比值Ti/Al是判断不同沉积物来源是否一致的较好指标。剖面上下Ti/Al比值在一定层序的波动变化表明物源的波动性,洪水成因可能性较大。综合比较,V/(V+Ni)比值用于沼泽湿地缺氧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准可靠性较好。贫氧环境是向海沼泽湿地主要特征之一,其次是缺氧或含氧环境,各环境之间频繁振荡,体现了内流河下游半干旱区沼泽地表水周期和干湿环境转换频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5.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展阶段(高原发育期),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水系峡谷、纵向岭谷和垂向气候形成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通道阻隔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996.
花椒品种抗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有科  刘冰  郭凤霞 《中国沙漠》2006,26(6):1041-1045
秦安1号、油椒和大红袍是甘肃省花椒主产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对其一年生休眠枝在不同低温(0~-40℃)处理不同时间(24~72 h),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花椒品种休眠枝的抗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从低到高均依次为:秦安1号<油椒<大红袍,品种间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SOD活性秦安1号略高于油椒,二者差异性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均显著高于大红袍(P<0.01);相同温度下,3品种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随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大红袍休眠枝上升更加明显。SOD活性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引起各花椒品种休眠枝低温伤害的临界温度范围为-15~-20℃。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综合分析,供试的3个花椒品种中,秦安1号的抗冻性最强,油椒次之,大红袍抗冻性最弱。  相似文献   
997.
王强  邱家骧 《地质学报》2000,74(1):63-71
本文以北大别地块中典型燕山期花岗岩--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为例,研究了其黑云母、角闪石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包体特征;并结合当前有关脱水熔融和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实验岩石学成果,对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是由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作用形成的,含水流体的主要来源可能为南大别地块。  相似文献   
998.
物源分析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源分析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古环境恢复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回顾了砂岩成分,阴极发光、古水流流分析以及主元素和重矿物组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着重阐述了稳定同位素测年技术、风化强度的量化REE和痕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在此基础上指出物源分析应强调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准确的沉积物源信息。  相似文献   
999.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其中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远岸和近岸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分区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楚雄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单元及沉积标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谭富文  尹福光 《沉积学报》2000,18(4):573-579,610
楚雄盆地是一个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地表及深部地质资料显示,盆地内部以渔泡江-沙桥断裂为界可划分为西部推覆带和东部前陆带。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系统新理论,结合沉积、构造和地化标识,认为西部推覆带是典型的楔顶沉积,而不是前人划分的前渊沉积,东部前陆带上经历了递进式前陆盆地系统沉积作用,早期典型的前渊沉积可能消减于西部推覆带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