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2篇
  免费   786篇
  国内免费   1008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3627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20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4年   6篇
  1931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所形成焦炭的结构、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气煤到肥煤阶段(Ro,m:0.77%~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逐渐增大;进入焦煤阶段(Ro,m>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降低。气煤、13焦煤形成的焦炭结构以各向同性体为主,焦煤、肥煤炼出的焦炭以粒状镶嵌结构为主。由气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焦煤形成的焦炭,其气孔以微孔和大孔为主,气孔分布标准差Ds最大;肥煤炼出的焦炭,其气孔分布大小较均一;13焦煤和低变质程度的焦煤成焦后,气孔分布状况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2.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论述了民和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及油页岩层系的生油特征,探讨了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原油主要地化特征为:Pr/Ph比值偏高(2.65-3.15)、甾烷/藿烷比值极低(0.03)、C27甾烷较丰富、Ts/Tm>1低硫芴/氧芴比值、较高含量的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及相对丰富的长链联苯及烷基四氢萘系列化合物。中侏罗统煤-泥页岩层系含生油潜力明显不同的多类型油页岩,多数油页岩属由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母质组成的混合型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条件,其地化特征也表现为高Pr/Ph比值(平均为1。98),低甾烷/藿烷及低硫芴/氧芴比值等特征。某些油页岩富含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系列化合物,它们应为主力源岩。油页岩多含再沉积型或沉积改造型有机质。异常地热作用对源岩演化及原油地化特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应用TGA-FTIR测定煤显微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英  蒋助生 《沉积学报》1997,15(2):122-125
天然气生成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一直是天然气勘探盆地模拟技术中的难题。本文应用一套TGA-FTIR(热失重与傅利叶红外光谱联用仪)对不同煤显微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代入lssler的最优化软件系统,求取这些组分的热解产物动力学方程,并对其热解性质进行了探讨。这些动力学方程可直接用于盆地模拟软件系统中,预测甲烷及其它产物的生成史。  相似文献   
104.
105.
华北地区煤的显微组分结焦性热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西栋  潘银苗 《地球科学》1997,22(2):181-184
为探讨煤的显微组分的结焦性,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组分别进行了显微镜热台加热试验.在加热过程中,活性组分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变化阶段,即变形阶段、胶质体形成阶段以及固化阶段.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镜质组的初变温度和胶质体形成时的温度逐渐增大,而固结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壳质组在低变质阶段因受热而挥发掉,但随煤级增高其变形程度减弱;半镜质组在受热过程中也有变形和少量胶质体形成,而惰性组只发生微弱变化.在低变质阶段,活性显微组分形成的焦炭显微结构以各向同性为主;随变质程度的增高,焦炭显微结构中各向异性成分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107.
湖南二叠纪含煤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奇  汪涛 《湖南地质》1997,16(1):20-23
对湖南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以后认为,梁山段煤层主要形成于障壁海中的障壁岛环境,而辰溪段煤层形成于潮上泥坪和海湾环境,分布于湘中南区的龙潭组,其上、下段间由不整合面分开,分属不同时代形成,下段属早二叠世晚期,上段属晚二叠世早期,煤层形成于近海湖泊和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108.
江开国 《湖南地质》1997,16(2):85-91
石门地区煤矿,主要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煤层。全县共有7个赋煤区,本文对主要赋煤区的特征列表概要论述,并认为它属地台型含煤建造。指出3个“成煤带”的煤层均呈大透镜体产出,其间为无煤区。作者在煤矿资源预测中,对3个“成煤带”作了远景区划分,圈定与靶区预测,对石门地区的煤矿勘查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基于采自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晋北区 16个原煤样中 43种元素的测试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研究了这些元素的赋存状态 ,并据 4个洗煤厂精煤样与两个模拟洗选实验精煤样的分析 ,探讨了煤中相对富集的有害元素的洗选洁净潜势。结果表明 :1Br与 Ba有较强的有机亲和性 ,Cd、Cs、Zn、Pb与 Hg部分与有机质有关 ,其他元素主要与矿物有关。元素 Mo、P、Pb、Zn、Cs及硫与两种主因子正相关 ,反映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有些在其他岩类中被认为彼此关系不大的元素 ( Be与 S,Sb与碳酸盐矿物 ) ,在煤中却紧密共生。 2多数煤样中矿物主要由粘土矿…  相似文献   
110.
Organic petrology is a marginal science that is quite practicable. At present,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routine research tool that is widely applied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Based on several years‘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dvances in organic petrological studies on immature source rock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cerals, the composition of macerals an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the abundanc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oil-prone macera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ll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 petrology is of considerable value pertaining t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immature oil and gas. The immature source rocks consist of various macerals with obvious heterogeneity, contain different hydrocarbon-generating macerals with different oil thresholds and oil peaks, and show a two-staged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