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本文利用EM-430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内蒙古斑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中的天然量质易解石。电子衍射分析表明该矿物系斜方晶系,其晶胞常数为:a=5.22,b=10.92,c=7.44。同时摄取了Z轴方向及X轴方向投影的高分辨结构象。结构象与由X射线结构分析导出的人工晶质易解石结构模型中重原子排列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43.
考虑到Mn~(2+)在铝榴石Y_3Al_5Si_3O_(12)(YA1G)中占据三种不同的晶位,本文推导出D_(2d)、D_(3d)和D_2低对称晶场下3d~5离子零场分裂常数D值和E值的四阶微扰公式。我们把该公式应用于YA1G:Mn~(2+)的D值和E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4.
45.
46.
碰撞后岩浆作用是探索岩石圈物质组成、反演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近来,笔者等所在课题组在南东帕米尔热斯卡木地区新识别出一套新生代高锶低花岗岩。本文报道了该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锆石LA- MC- ICPMS U- Pb定年显示,这些岩浆岩为中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12. 0 ± 0. 3 Ma)。元素地球化学显示,样品具有高SiO2(72. 14% ~ 74. 35%)和K2O (3. 78% ~ 5. 25%)含量,低MgO(0. 13%~0. 50%)和Mg#(18 ~ 35),高Sr(363×10-6 ~ 754×10-6),低Y(3. 41×10-6 ~ 16. 4 ×10-6)和Yb(0. 327×10-6 ~ 0. 903×10-6),从而高Sr/Y (27. 1 ~ 188)和(La/Yb)N比值(18. 9 ~ 210),与典型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同位素方面,样品具有显著富集的锆石εHf(t)(-10. 1 ~ -5. 4)和全岩εNd(t)(-8. 33 ~ -6. 39)值。综合本文及前人研究成果,热斯卡木地区中新世高锶低花岗岩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区内地壳显著增厚、高原快速隆升。~ 12 Ma,由于增厚地壳局部岩石圈重力不稳发生垮塌,软流圈上涌使加厚古老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该时期的高锶低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47.
48.
笔者等对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1.1±1.2 Ma,指示其侵位于晚三叠世早期。全岩K2O/Na2O值为0.69~0.71,Mg#值为40.5~41.6,里特曼指数σ为1.90~2.09,A/CNK=1.01~1.03,属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19.54~25.52,具弱负Eu异常(δEu为0.96~0.9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高的Sr含量(606.0×10-6~647.9×10-6)和Sr/Y值(60.38~62.99),较低的Y(9.62×10-6~10.66×10-6)和Yb(0.86  相似文献   
49.
"岩浆侵入对淮北花沟西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高校地质学报,2013,19(4):671-676页)和"岩浆侵入对袁店二井煤矿72煤中稀土元素的影响"(煤炭工程,2014,46(5):119-122页)两文均表明"岩浆侵入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增加,使煤中稀土元素发生了二次迁移与富集,且岩浆组分对煤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经重新整理原作者数据,并对其中镧系元素和(REY)的含量特征、上陆壳标准化分配模式的分析后,则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淮北煤田煤中REY平均118mg/kg,天然焦中REY平均128mg/kg,侵入岩中REY平均326mg/kg;煤层侵入岩REY含量高于煤和天然焦,而煤和天然焦中REY含量无显著差别。煤层侵入岩上陆壳标准化的REY分配模式均显著富集LREY,且明显与煤和天然焦的REY分配模式不同,这表明岩浆侵入对煤中镧系元素和的影响甚微,且煤中的HREY较LREY和MREY富集。总结得出: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须将元素一并分析,且将REY三分(LREY,MREY和HREY)便于更细致的对比;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标准化的参考应该尽量选择与煤近似的地质体(如北美页岩、上陆壳、中国煤等),不应均以球粒陨石为标准,方可更准确地解析稀土元素的来源及其在成煤及变质过程中的分异等。  相似文献   
50.
《地球化学》1972,(2):155-159
由于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在一个矿床中,早期成矿阶段形成的铍矿物,受到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转变成为另外一种铍矿物或其他矿物组台的情况,已属屡见不鲜。因此,对于镀矿物热液蚀变情况的研究,不仅是找矿工作的需要,而且在工业利用上亦有注意的必要。现将我们在某些矿床中见到的上述情况在本文中予以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