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472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42.
鄱阳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的防洪减灾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实际资料,采用洪水模拟的方法分析计算出“退田还湖”降低湖口站洪水位和减少1954年洪水超额分洪量,分析了“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的防洪减灾形势,提出应继续加强对鄱阳湖区防洪工程的建设,探讨了“退田还湖”后江湖洪水关系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3.
黄显瑛 《探矿工程》2004,31(4):20-21,23
针对在嵌岩桩孔施工中如何使用大口径牙轮组合钻头,达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4.
针对华北地区旱情导致小麦减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信息,结合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降雨量以及种植区距离灌溉水源的位置关系,建立小麦估产模型,通过降雨预报信息估算小麦单产产量,并将其应用在作物种植选择方面,以提高农田的产值与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5.
为了定量获取防洪保护区在多洪源和复杂边界条件下的溃堤洪水风险信息,以非恒定流控制方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多洪源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防洪保护区二维洪水演进模型,利用溃坝模型实现河道与保护区的耦联,并采用局部网格加密和相似建筑物模拟等方法处理保护区内道路等复杂边界的导阻水作用。利用所建模型模拟了长江、汉江和东荆河3种不同洪水来源, 在4种不同位置溃堤情况下汉南至白庙长江干堤防洪保护区的洪水淹没情景,采用基于淹没水深的损失率关系法对比分析了4种计算方案的淹没面积、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结果表明:模型构建合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好,复杂边界对洪水演进过程影响明显,不同洪源溃堤情形的风险信息差异较大;在计算条件下,以长江发生1954年型300年一遇洪水向新溃口情形下的淹没损失最严重,其淹没面积达3 790 km2,受灾人口为196.8万人,经济损失约802亿元。研究成果可为洪水风险管理与避洪转移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
狄靖月  徐辉  许凤雯  杨寅  包红军  张国平 《气象》2019,45(5):705-712
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有可量化的经济效益,也有不可忽视难以量化的、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历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数据,运用逆推法结合德尔菲法,建立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并根据已有研究及防汛经验对模型的系数进行量化。模型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评分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为输入,以防灾减灾效益值、防灾减灾效益百分率、气象服务直接经济效益、气象服务直接经济效益百分率为输出,可同时对各区域、各时间段的地质灾害过程进行气象服务效益分段评估,也可评估年度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效益。该模型在2017年地质灾害气象效益评估中表现良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湖南地质》2012,(8):86-87
本文介绍了岳麓区莲花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效益,阐述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8.
49.
三峡水库汛期控制水位及运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  郭生练 《水科学进展》1990,31(4):473-480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陆续建成投运,三峡水库的水文情势和功能需求与设计条件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仍维持固定的汛限水位运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本文通过辨析三峡水库设计阶段汛限水位的设置条件,挖掘流域洪水特性和洪水遭遇规律,论证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设计推求的汛限水位145 m的适用条件是应对流域性大洪水,而流域性洪水发生概率小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水文水情分析提前预判。② 根据流域洪水类型、洪水分期和遭遇规律,预判发生区域性大洪水时,三峡水库6月初至梅雨期结束汛限水位按145 m设置,从梅雨期结束后逐渐提高水位,8月20日后过渡到155 m。③ 在考虑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气象水文预报的配合下,正常年份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可在155 m上下浮动,并考虑提前蓄水。④ 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不会增加防洪风险和库区淤积风险,对中下游江湖关系和水文情势有利,可显著提高发电、航运、生态保护和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0.
皖南多高山峻岭,绝大多数煤层赋存在山上,倾角45°左右。龙潭煤系一般含煤1~3最上的C煤层在绝大部分地区可采,平均厚度1m左右,最厚达2~3m。解放后,通过大量山地工程和近百万米钻探工程,对本区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已基本控制。已探明储量1.2亿吨,尚待勘查的储量约有1.3亿吨,它们大多分布在高山区,用钻探很难施工,有的根本上不去。据煤田二队资料,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地点,1989年钻探每米成本已达120元。由于钻探手段本身的限制,所取得的地质资料有时又不能满足工业评价,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以钻探为主的方法改为与地方联合巷探为主的方法,并采取有偿转让给煤炭生产用户或联营的办法搞活地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