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2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根据内蒙古阿拉善地区1985-2005年21年的沙尘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区确实是一个沙尘暴的高发区;按年平均计算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有高发期和低发期;阿拉善沙尘暴的成因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2.
龙首山东段滑石口井地区存在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原被认为属于古元古代“龙首山岩群”.本文取自这套变沉积岩系的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介于0.52~3.56 Ga之间,与相邻的寒武系大黄山群碎屑锆石年龄谱相似,其时代可能为中、晚寒武世.取自原“龙首山岩群”和寒武系大黄山群的3件变沉积岩样品中,共获得129个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0.7~1.2 Ga(约占47%,峰值~0.8、~0.94、~1.0 Ga)和2.5~2.8 Ga(约占31%,峰值~2.5、~2.7 Ga),相对较小的年龄群集中在0.5~0.6 Ga(约占7%,峰值~0.56 Ga)和1.4~1.8 Ga(约占10%,峰值~1.5 Ga),其余年龄零星分布于1.8~2.4 Ga,少量锆石年龄>3.0 Ga.碎屑物源分析认为,大黄山群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祁连地块,其中新元古代末一早古生代初期的碎屑物质来自北祁连造山带相关的火成岩,新元古代碎屑物质来自祁连地块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中元古代一太古宙碎屑物质可能来自祁连地块再循环的变质基底岩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龙首山东段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和寒武系大黄山群可能沉积于祁连地块北侧的大陆边缘,在构造背景上属于祁连造山带,而不属于阿拉善地块.  相似文献   
103.
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岩性特征、暗色泥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结了烃源岩纵向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特征。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分布层段集中,暗色泥页岩累计厚度160.1 m,占碎屑岩厚度的33.3%。有样品控制的暗色泥页岩厚度94.1 m,w(TOC)平均为0.75%,大于0.3%的样品占93.5%。其中:w(TOC)大于1.0%的好烃源岩厚度22.2 m,占样品控制厚度的23.6%;w(TOC)为0.5%~1.0%的中等烃源岩厚度45.5 m,占48.3%;w(TOC)为0.3%~0.5%的差烃源岩厚度16.5 m,占17.5%。甾烷相对含量具有明显的C27优势,族组分饱和烃含量显著高于芳烃含量,干酪根类型为II型。Rc平均为0.77%,表明干酪根演化进入成熟阶段,最高热解温度(Tmax)分布范围为350~550 ℃,属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评价认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04.
阿拉善北部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分布广泛, 目前对其成因和构造环境研究还很薄弱.通过对该区石炭纪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 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 为判定石炭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研究区内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 少量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大多数样品显示亚碱性系列特征, Mg#介于0.29~0.69之间, 高场强元素Nb、Ta、Ti明显亏损, 岩石轻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 (La/Yb)N=2.19~10.10, Eu异常不明显(δEu=0.81~1.08), 稀土配分曲线右倾较缓, εNd(t)值较高(+1.10~+6.35).总体上既显示板内构造环境特征, 又携带俯冲带地球化学印记.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结果, 认为阿拉善北部及其邻区石炭纪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 且可能与地幔柱事件有关,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   相似文献   
105.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东北部大型边界变形带,地处青藏块体、华南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交汇处,为新构造时期以来较为活跃的地质构造单元,其内部发育了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带和海原断裂等.  相似文献   
106.
对居延海G36钻孔进行了系统磁性特征分析,并结合总有机碳含量和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在精确测年的基础上,探讨了居延海地区全新世时期以来的环境变化。结果显示,居延海岩芯磁性矿物主要存在于粗颗粒的沉积物中,载磁矿物为颗粒较粗的多畴磁铁矿;磁化率变化机制比较复杂,与干湿环境变化没有简单正(反)关系。根据G36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大致可以将其分为4个干湿交替时期:6 700~4 600 a BP干旱时期,4 600~3 100 a BP湿润时期,3 100~2 500 a BP干旱时期以及1 800 a BP以来湖泊干涸。在这4个时期中,磁学参数记录了两次显著湿润事件和两次显著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107.
图说历史     
《西部资源》2008,(2):33-33
福因寺福因寺,亦称"准黑德、北寺",阿拉善八大寺之一。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贺兰山西麓杉松林密,景致独特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由西向东排列,  相似文献   
108.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地学前缘》2012,19(5):156-163
研究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北部的朱拉扎嘎毛道地区,根据前人研究,该区还未发现火山岩出露。通过对朱拉扎嘎毛道地区的岩石样品野外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确定该区存在球粒流纹岩。该套球粒流纹岩玻璃质含量较高,约75%,玻璃质呈球粒状,有脱玻化现象,其中还包含大量自形程度较高的长石颗粒,可能表明球粒流纹岩在喷发之前捕获有围岩成分。锆石U Pb年龄表明,该套球粒流纹岩的主要喷发时间为晚二叠世。根据LuHf同位素组成,U Pb年龄为240~325 Ma的锆石,εHf(t)全为负值(-39.2~-13.0),且模式年龄远远大于U Pb年龄,表明形成这套球粒流纹岩的岩浆来源于古老地壳再循环。而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块体的北缘,所以该套球粒流纹岩是由华北板块西部块体北缘的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产生。  相似文献   
109.
阿拉善地块是一个被造山带和断裂带围限的前寒武纪微陆块,其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笔者最近在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获取的研究资料,结合阿拉善地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进行了讨论,认为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出露的2.64 Ga的斜长角闪岩和~2.5 Ga的TTG...  相似文献   
110.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山群作为阿拉善地块东北部重要的前寒武系地层单元,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狼山西南段出露的新元古代狼山群进行构造地质试点填图、剖面测制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狼山群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变形时代和期次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表明狼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构造(D1),第二期为近东西向的韧性右行走滑剪切(D2),第三期为北东向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活动对狼山群构造变形进行改造(D3)。结合该地区前人研究成果及年代学资料认为:新元古代狼山群同斜倒转褶皱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古生代晚期沿恩格尔乌缝合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拼合,导致近南北向的构造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了早期枢纽NEE-EW向的褶皱;晚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关闭后发生的板内变形在狼山地区形成韧性右行剪切;三叠纪中晚期韧性左行剪切形成北东向走滑断裂,并使早期形成的褶皱枢纽走向转为北东,奠定了狼山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