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近几十年来,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增温速度高于全球变暖的平均水平,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蒸散发(ET)在塑造陆地表面过程和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中,我们重点关注LAI和ET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基于2000-2014年的MODIS产品,我们发现蒙古高原的LAI和ET之间存在普遍的正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则没有协同作用。总体而言,青藏高原LAI的显著增加(减少)区域占总面积的49.38%(50.62%),蒙古高原则为94.92%(5.09%);青藏高原ET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1.70%(124.10×10~3 km^2),蒙古高原为88.01%(341.60×10~3 km^2)。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在整个空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在景观的某些部分发现了不匹配。需要通过观测和/或实验研究来探讨这些关系,包括植被特征及其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意大利陆缘是中地中海构造活动强烈、复杂的地段,地貌演化非常迅速。沿意大利陆缘,火山活动、断裂活动以及陆坡失稳等地质作用活动频繁,是有人类居住、活动的,具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地区。因此,阐明那些在海底可见的并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地质特征是海洋地质领域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3.
秦昭 《地图》2009,(1):96-103
刺目的阳光下,群山在眼底一览见余,这里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心脏地区。雪峰林立,沟壑纵横,一条条冰川冰雪巨蟒在海拔上驰骋;海拔两千米以下,可见到一片片绿色的高山牧场,蓝包的高山湖泊点缀在其中,想必那湖畔草地上一定是野花绚烂、牛羊成群;  相似文献   
134.
小气候、雪盖及土壤湿度对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above the tree-line are often regarded as close to nature, although human impact has obviously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partly exceeding its carrying capac- ity (L?ffler, 2000). Due to their fragility regarding expec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an increasing land use pressure in many regions,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recently became a major focus within the discussion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worldwide (Messerli and Ives, 1997), and regional p…  相似文献   
135.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保德至克虎段不同地点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的野外统计与测量,并对不同地点和不同阶地上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进行对比,发现同一地区不同阶地砾石岩性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同一阶地砾石中灰岩砾石成分从上游向下游由主导成分变为次要成分,灰岩砾石粒径也从大变小,反映该区砾石为南北向古黄河冲积物。由于较老的一套砾石层为晚第三系红粘土所覆盖,说明黄河至少在晚第三纪已经在该区已形成。  相似文献   
136.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is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ern trough and the middle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and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are two of the largest cany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m are describ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are originated along faults.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ree groups of faults which were formed and reactive in the recent extensional phase of Okinawa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guided by F4 that is a N-S trending fault on the slope and F1, a large NW-SE trending fault on the trough. The pathway migration from the remnant channel to the present one of Chiwei Canyon is the result of uplift of tilted fault block that is coupled to the recent 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southern trough. The submarine terrace is detached from the ECS slope by the NEE-trending fault.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developing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s guided by F5, a N-S trending fault, diverted and blocked by the submarine terrace.  相似文献   
137.
远海孤立碳酸盐台地周缘发育了碳酸盐岩峡谷, 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碳酸盐碎屑沉积物的“源-汇”体系及深水油气成藏等方面。文章利用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二维多道地震等数据, 精细刻画南海西沙海域永乐海底峡谷的地貌形态及内部充填特征, 揭示该峡谷沉积演化过程, 分析峡谷成因控制因素及稳定性。永乐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可分为萌芽、汇聚和拓展3个阶段, 随着演化过程的发展, 峡谷规模及对沉积物输运作用增加。永乐海底峡谷形成及演化主要受古地貌隆起形成的负地形和沉积物重力流侵蚀作用影响。峡谷在第四纪以后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分析显示永乐海底峡谷是西北次海盆的重要物质输送通道, 其沉积演化过程及稳定性对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物输运等深水沉积过程及岛礁工程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8.
139.
针对南海荔湾3-1气田管线穿过的海底峡谷区6个典型斜坡剖面,分别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开展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考虑了土层强度随深度的变化。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一致,其中与Spencer法结果最接近,稳定系数相对误差小于3.5%。重力作用下各斜坡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峡谷中下部土强度较低且坡度较高的局部区域接近临界状态,峡谷头部因坡度相对较小且土体强度相对较大,其斜坡稳定系数相对较高。地震水平加速度能够明显降低该区斜坡的稳定系数,且随着加速度值的增大滑动深度逐渐变大。当水平加速度达到0.2g时峡谷中下部区域大部分会发生滑动。海底地形坡度和土层强度是影响峡谷区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且稳定系数与滑动面对局部坡度和强度分布较为敏感,合理的稳定性评价依赖于精确的地形数据与土层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4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  左倩媚  张道军  朱继田  姚哲 《海洋学报》2016,38(11):117-124
在利用钻井和岩心资料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常规物性、压汞实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央峡谷黄流组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级较细且分选好,成熟度较高。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普遍为中孔细喉型。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孔-特高孔、中渗-特高渗的特征。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黄流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深水浊流沉积的水道砂岩是发育优质储层的前提,同时中央峡谷特殊的水深和温压条件是影响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海水深度大,而实际地层埋深浅,储层总体处于低温常压环境中,以致成岩作用程度普遍不强,但中央峡谷黄流组储层物性的内在差异仍主要受控于压实作用,中央峡谷自西向东,水深增加,实际地层埋深变浅,压实作用减弱,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总体上峡谷东部气层含气饱和度也较西部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