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2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东沙海区浅层沉积物中黄铁矿异常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沙海区浅层沉积物的两个岩心出现大量的黄铁矿。GC10岩心中的黄铁矿在300cm以下含量增加,在700am的区段达到最高,主要为管状、棒状、莓球状;HD319岩心黄铁矿则相对较低,只在最底部730cm的区段突然增加,以莓球状为主。GC10岩心黄铁矿含量异常层位与甲烷含量增加层位一致,而在Corg-Ssulfide^2-含量变化图上,S^2-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线性关系不明显,显示了该岩心黄铁矿的形成主要受高甲烷流通量影响;而HD319岩心的有机碳高的层位,S^2-含量也高,表明HD319岩心黄铁矿的形成与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密切相关。GC10岩心黄铁矿的δ^34S(‰)值在-17.149~-33.240CDT之间,显示了非常负的硫同位素比值和宽的区间;HD319的矿S(‰)值-36.363~-39.162CDT之间,相对比较稳定。GC10岩心黄铁矿的δ^34S(‰)值特征,可能与富甲烷环境有关,而HD319受其影响稍弱。  相似文献   
132.
玲珑金矿作为胶东地区一个规模最大且最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历经多年的开采,其保有储量已不足以支持持续生产,深部及边部找矿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成因矿物学理论,通过矿物地球化学方法对矿区内的黄铁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胶东玲珑金矿中黄铁矿为亏硫型,根据其N(S)/N(Fe)值变化趋势,显示其形成温度由成矿前期至成矿期最后到成矿后期逐渐降低。2)胶东玲珑金矿中黄铁矿为富As特征,可作为找矿标志之一;Fe、Cu、Pb三种元素整体上呈迁入状态,随着流体的进一步运移,热液中的HS-等组分逐渐流失,进而导致Au(HS)2-络合物失稳而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与此同时Au开始逐渐聚集并沉淀。3)黄铁矿的NiCo图解及As-Co-Ni三角相图显示,绝大部分黄铁矿都属于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w(Co)/w(Ni)均值为2.79,说明Au沉淀时的温度为中温。综上并结合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特征及蚀变带特征,认为玲珑金矿床为"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中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上述研究成果对玲珑金矿下一步的深部及边部找矿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3.
张璇  韦恒叶 《沉积学报》2020,38(3):476-484
二叠纪发生了两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一次是位于吴家坪初期即瓜德鲁普世末生物灭绝事件,另一次是位于长兴末期即晚二叠世末生物灭绝事件。在这两次生物灭绝事件之间的大约八百万年时间里,其环境变化研究相对较少,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目前尚未清楚。通过分析湖北秭归县杨林剖面的黄铁矿形态来探讨吴家坪组-长兴组界线氧化还原条件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吴家坪组与长兴组石灰岩沉积时期的古海水主要是贫氧至氧化环境。在吴家坪组上部至长兴组下部地层沉积时期古水体出现间歇性硫化现象。该硫化缺氧事件不仅出现在秭归地区,还广泛分布于鄂西盆地、扬子台地南缘南盘江盆地、阿拉伯地台以及东格陵兰盆地地区。这说明吴家坪-长兴组界线沉积时期的间歇性硫化缺氧事件有可能是一个全球性事件。该事件可能与二叠末事件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4.
李和平 《矿物学报》1998,18(1):80-83
黄铁矿为例,通过导电性矿物的力学-电化学相互作用实验,得出:导电性矿物的电极电位与弹性轴压应力是较好的负线性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通过电化学理论分析,得出:地壳浅部与溶液接触的导电性矿物颗粒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应力原电池,通过应力原电池过程,压溶作用得以实现。导电性矿物应力原电池引起压涛作用的发现,无疑对诸如构造地球化学、地电化学甚至湿法冶金等领域的有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北山地区金矿矿赋矿围岩-碳质板岩,浅变质含碳碎屑岩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石英的微量元素,稀土铺张持征研究,认为北山地区金矿床是在含金建造的成矿物质基础上,经后期深源热液能量叠加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6.
太钢峨口铁矿矿石中的硫对钢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其粒度与嵌布特征对合理的选择工艺流程有重要意义,硫化物的粒度分布在-1.164mm,主要粒级在-0.1476mm,矿物颗粒较小。从浅部到深部,从东往西其粒度逐渐变小。硫化物矿物的嵌布特征有四种:不等粒均均嵌布;不等粒事状嵌布;不等粒脉状嵌布;不等粒集结状嵌布。  相似文献   
137.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原生金矿床中的金总是与硫化物有关,并赋存于它们当中,应该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搞清这一金矿成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在AU(Ⅲ)-Cl络合溶液和硫化物共存体系中,成功地培育出金晶体,证明了金以络合物形式迁移、沉淀理论的正确性.实验还发现:pH值对高浓度Au(Ⅲ)-Cl溶液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常温常压、fo2较大的情况下,当pH值大于5时,AU(Ⅲ)-Cl溶液将产生Au(OH)3沉淀。  相似文献   
138.
含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及热液作用中金富集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伦山  陈岳龙 《地学前缘》1998,5(2):301-310
热液矿床中金主要以包括金和裂隙金两种赋存状态产出,裂隙金构成富矿石。金的两种析出形式,分别为热液演化过程金的两组成矿化学反应的结果。同时,金的活化和沉淀作用与热液流体中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为阐明热液富金矿石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实验是在自紧式冷封高压低釜(石英管衬套)中完成的。实验的物理化学条件模拟胶东玲珑等金矿的实测成矿的实测成矿参数t=400~200℃;p=50~10MP  相似文献   
139.
广西某矿田磁黄铁矿的研究及其区别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aturally occurring hexagonal and monoclinie pyrrhotites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DTA from an ore deposit in Guangxi. They are distinguishable from each other in magnetism, reflectivity, hardness and some other properties. A correct distinction between hexagonal and monoclinie pyrrhotites i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prospecting and theoretical study.  相似文献   
140.
已有文献认为:空穴型黄铁矿的存在对金成矿有利。作者对二道沟金矿床的研究表明,金矿化程度不仅与黄铁矿的热电性有关,而且与黄铁矿的晶体形态关系十分密切。富矿体中黄铁矿晶体形态复杂,种类多并以五角十二面体为主,叶夫济科娃晶体形态得分值(XFeS_)高;含矿较贫或不含矿的岩体黄铁矿晶体形态简单,种类少并以立方体为主,叶夫济科娃晶体形态得分值(XFeS_2)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