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0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2290篇
地质学   1247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121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Sediments of a thermokarst system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studied to infer changes in the lacust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related to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The thermokarst pond with a length of 360 m is situated in a 14.5 × 6 km tectonically unaffected intermontane basin, which is underlain by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A lake sediment core and bankside lacustrine onshore deposits were analysed. Additionally, fossil lake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which document a former lake-level high stand.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marls with variable amounts of silt carbonate micrite, and organic matter.On the basis of sedimentological (grain size data), geochemical (XRF), mineralogical (XRD) and micropaleontological data (ostracods and chironomide assemblages) a reconstruction of a paleolake environment was achieved.Lacustrine sediments with endogenic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suggest a lacustrine environment since at least 19.0 cal ka BP. However, because of relocation and reworking processes in the lake, the sediments did not provide distin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ultimate formation of the lake. The high amount of endogenic carbonate suggests prolonged still-water conditions at about 9.3 cal ka BP. Ostracod shells and chironomid head capsules in fossil lake sediments indicate at least one former lake-level high stand, which were developed between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From the late Holocene the area was possibly characterized by a lake-level decline, documented by a hiatus between 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a reworked loess or loess-like horizon. After the lake-level decline and the following warming period, the area was affected by thermally-induced subsidence and a re-flooding of the basin because of thawing permafrost.  相似文献   
992.
鞍山陈台沟地区出露有大量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层状岩系,是研究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岩石单元、构造特征研究,较系统地划分了岩石单元,具体分析了各单元组构及构造变形特征。细粒奥长花岗质糜棱岩、似斑状花岗质糜棱岩和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古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特点,共同经历地壳中--深部层次的韧性变形改造。细粒奥长花岗岩为中太古代岩浆事件的产物,表现为非透入性的变形方式和部分韧--脆性形变组构。鞍山群层状变质岩石主要记录了新太古代中--浅部地壳层次的强烈变形事件。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就位,标志早期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新太古代末期基本结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3.
对冬瓜营古地震剖面研究的结果表明:阳宗海附近西支小江活断层上,近两千五百年以来至少发生过五次七级以上强震,它们的碳14年代分别为距今118±95年(b.p.)距今445±95年(b.p.);距今1347±213年(b.p.);距今1930±135年(b.p.);>距今2359±213年(b.p.)。其中,剖面记录的最晚两次古地震事件与历史记载的嵩明、宜良间1833年八级大地震和宜良1500年七级强震还能够相对应,说明该剖面记录的古地震事件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995.
以察尔汗盐湖达布逊区段补水溶采区为研究区,靠近补水渠的D01、D03以及D05水文观测孔地下卤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相图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地下卤水在固液转化过程中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卤层中卤水化学特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在纵向上,随深度增加Na+、SO42-浓度、pH值降低,而Mg2+、Cl-、HCO3-、Li+、B3+浓度、TDS和比重升高;在横向上,D01孔中卤水具有较高的Na+、SO42-、HCO3-、Li+浓度、pH值以及较低的TDS和比重;D03孔中卤水具有较高的K+、B3+浓度;D05孔中具有较高的TDS、比重、Mg2+、Ca2+、Cl-以及Sr2+浓度。揭示了卤水在盐层中的滞留时间、盐层渗透性差异、矿物组合与分布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地下卤水水化学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研究认为补水溶矿具有局限性,D01孔受补水影响最大,D03孔次之,D05孔受补水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96.
锂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料”,已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都离不开锂原料。有机构预测全球锂需求量将从2017年24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83万吨LCE(碳酸锂当量)。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锂资源富集地,为探讨青海盐湖锂资源的合理开发规模,分析了锂盐开发的矿床特性、钾肥规模、开采方式、盐田精制浓缩工艺等影响因素,以察尔汗盐湖为例计算其开发规模,提出“先锂后钾”重点研发低含量卤水提锂技术、全流程工艺优化、构建锂资源产业集群等建议,将有利于科学规划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促进我国盐湖锂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环青海湖地区湿地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主,应用空间对地观测的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结合地面考察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环青海湖地区的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的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分为沼泽、河流、湖泊。天然湿地的面积在13 a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沼泽面积有所扩大,而河流、湖泊面积缩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8.
西藏羊卓雍湖流域近45 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军  胡军  唐述君  鲍建华  拉巴 《地理学报》2008,63(11):1160-1168
利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象、水文观测站1961-2005 年逐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 料, 分析了近45 年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 以及羊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近45 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5 oC/10a 的速率显著升高, 增温主要表现在秋、冬季。近25 年, 流域平均降水量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 其他各季节表现为显 著的增加趋势, 增幅为11.4~30.0 mm/10a, 夏季增幅最大; 年降水量以54.2 mm/10a 的速率明显增加。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 除夏季外, 其他3 季表现为逐年代增温趋势。在夏季, 降水量除80 年代偏少外, 其他3 个年代偏多; 而冬季相反, 80 年代降水偏多, 其他3 个年代偏少。流域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年出现过3 次, 且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 60 年代后期和70 年代初降水多异常年份。自1997 年发电以来, 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流域平均降水量达409.7 mm, 明显高于平衡降水量, 水位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增多、日照减少, 以及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是造成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广超    马海州  隆浩  陈忠  张西营  周笃筠 《中国沙漠》2008,28(6):1073-1077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2 800—11 800 cal a BP之间,DG03孔沉积物主要以砂为主,含少量的粉砂和粘土,表明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强,湖泊水位较低,尕海地区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干旱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该区域对全球性的YD事件的响应;全新世早中期(11 800—5 600 cal a BP),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弱,湖泊水位较高,气候环境相对湿润;全新世中晚期以来(5 600 cal a BP以来),沉积物中砂粒组分含量越来越多,粉砂和粘土含量越来越少,平均粒径越来越大,钻孔地点的水动力越来越强,该区域经历了一个干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