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2篇
  免费   1952篇
  国内免费   2671篇
测绘学   660篇
大气科学   1138篇
地球物理   1617篇
地质学   7054篇
海洋学   1464篇
天文学   308篇
综合类   542篇
自然地理   64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390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654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643篇
  2008年   672篇
  2007年   596篇
  2006年   641篇
  2005年   589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449篇
  2002年   400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陕西省白河县月儿潭风化严重的绿松石样品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化学成分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绿松石风化分解由天蓝色退色成黄绿色,最后变成白色,结构也由致密细腻变得松散多孔,主要原因是发生了硫酸根对磷酸根的交代作用,最终的交代产物主要是磷钙铝矾.  相似文献   
42.
Cd2+在甘肃靖远坡缕石粘土上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提纯后的甘肃靖远坡缕石粘土作吸附剂,常温下对水中Cd2 进行吸附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振荡速率及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平衡进行了探讨.XRD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原矿在提纯后杂质石英被有效分离,得到了坡缕石含量较高的提纯样品.吸附实验结果显示,约60 min吸附反应可达平衡;pH值对吸附效果有显著影响,吸附率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平衡溶液pH>8时吸附率超过99%;吸附过程与pseudo-second-order Lagergren动力学模型方程有较好的一致性,吸附平衡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由Langmuir方程得到饱和吸附量为31.65 mg/g.  相似文献   
43.
地幔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08,24(9):1954-1960
地幔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代表地幔流体的样品。地幔流体包裹体可以存在从地幔来的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岩浆碳酸岩中。研究这些岩石和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其所代表的地幔流体的温度、压力、成分和同位素。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三类地幔岩石的包裹体主要可在橄榄石、辉石、金刚石、方解石和磷灰石中见到。这些包裹体可以粗略地分为CO2包襄体和硅酸盐熔融体包裹体。又可细分为四类包裹体:(1)富碳酸盐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这种包裹体在金刚石、地幔岩捕虏体和岩浆碳酸盐岩中见到,它又可分为结晶质熔融包裹体和玻璃包裹体。(2)CO2包裹体。这种包裹体大多见于地幔捕虏体中,在金刚石和岩浆碳酸岩中也可见到。(3)含硫化物的包裹体。这种包裹体见于地幔捕虏体中,与纯CO2包裹体和含CO2的熔融包裹体共存。(4)高密度的流体包裹体。这种包裹体见于金刚石中,是一种高盐度、高密度的含K、Cl和H2O的流体包裹体,又可分为高卤水包裹体和含卤水的富硅的碳酸盐岩浆包裹体。从对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岩浆碳酸盐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地幔流体存在不均匀性和不混溶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骨质疏松症与 2 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检索骨质疏松症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数据集,并筛选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将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找寻关键基因,以一个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作为检验集验证关键基因细胞层面的表达水平,对筛选结果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关键靶点、相关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及功效分类。结果:骨质疏松症与 2 型糖尿病相关通路集中在 ErbB信号通路、丝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与骨质疏松症-2型糖尿病关键基因相关的中药有51味,以功效分类,可分为清热解毒药、止痛药、祛风药、补虚药、止呕药。结论:骨质疏松症和2型糖尿病都是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涉及众多基因表达网络和信号通路。尽管两种疾病存在复杂的基因网络背景,但是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疾病之间仍存在高度重合的差异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这表明两种疾病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共同调控的靶点,因此这些靶点可能成为药物同时干预两种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5.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卫星云图资料及流场特征分析,讨论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SPCZ是反映西太暖池同东太冷舌海气耦合系统以及暖池大气同相邻陆区大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12~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上的NW/SE辐合带,其形成原因主要应归因于西太暖池本身,以及暖池与东太赤道冷水舌强度与相对位置改变引发的Walker环流位置与走向的变动,另外,新几内亚岛及澳洲大陆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6.
1997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环流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1997年7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资料,即“向阳红14”号、“东方红”两调查船CTD观测资料、日本TK和IK断面资料以及GTSPP同步资料,应用开边界情形的MOM2模式计算了西北太平洋21.875°~35.125°N,120.875°~137.125°E范围的环流,主要结果如下:在此期间,(1)黑潮在台湾以东并不存在东分支流向琉球群岛以东海域;(2)东海黑潮的流量约为30×106m3/s,日本以南黑潮流量最大约为70×106m3/s;(3)在21.875°~25°N之间大约有15×106m3/s的流量向西流去.速度分布与流函数分布均表明这一支向西的海流大约在冲绳岛西南分为3支,主要分支转向东北沿冲绳岛以东海域向东北流去;(4)琉球海流主要来自上述西向海流.  相似文献   
47.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48.
鱼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 4类进口鱼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鱼粉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 6∶0、C1 8∶0 ,MUFA为C1 8∶1、C1 6∶1 ,PUFA为EPA和DHA .② 4类鱼粉中 ,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的鱼粉MUFA含量较为接近 ,都在 4 0 %左右 ,但新西兰鱼粉的C1 8∶1含量较美国鱼粉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 2 50 %和 1 9.53% ,而C 2 0∶1、C2 2∶1 ,则比美国低一些 ,俄罗斯鱼粉的含量居两者之间 .智利鱼粉的MUFA比前 3种鱼粉低 ,只有 30 %左右 .③ 4类鱼粉中新西兰鱼粉的PUFA最低 ,它们的EPA与DHA的比值为 :美国鱼粉接近 1∶1 ,新西兰鱼粉为1∶1 .5~ 1∶3.2 ,俄罗斯鱼粉为 1∶1 .2~ 1∶1 .4 ,智利鱼粉为 1∶2左右 ,④智利鱼粉的C2 2∶5n 3明显高于其它 3类鱼粉 ,而C2 0∶1、和C2 2∶1则明显低于其它 3类鱼粉  相似文献   
49.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CO2 were carried out over the Sea of Japan using the specially designed pier of Kyoto University on September 20 to 22, 2000. CO2 fluxes were measured by the eddy correlation and aerodynamic techniques. Both techniques showed comparable CO2 fluxes during sea breeze conditions: −0.001 to −0.08 mg m−2s−1 with the mean of −0.05 mg m−2s−1. This means that the measuring site satisfies the fetch requirement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under sea breeze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eddy diffusivity coefficient used in the aerodynamic technique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efficient used in the eddy correlation technique. The present result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aerodynamic technique may be applicable to underway CO2 flux measurements over the ocean and may be used in place of the bulk technique. The important point is the need to maintain a measuring accuracy of CO2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of the order of 0.1 ppmv on the research vessels or the buoys.  相似文献   
50.
Carbon cyc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of Global Change.As one of the major carbon reservoirs, ocean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arbon cycle. In recent years, iron seems to give us a good news that oceanic iron fertilization could stimulate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s CO2 sink of human-produced CO2. Oceanic iron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have verified that adding iron into high nutrient low chlorophyll (HNLC) seawaters can increase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and export organic carbon, and hence increase carbon sink of anthropogenic CO2, to reduce global warming. In sixty days, the export organic carbon could reach 10 000 times for adding iron by model prediction and in situ experiment, i.e. the atmospheric CO2 uptake and inorganic carbon drawdown in upper seawaters also have the same magnitude. Therefore, oceanic iron fer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carbon sink of anthropogenic CO2. The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iron fertilization, especially in situ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