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8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878篇
测绘学   341篇
大气科学   850篇
地球物理   1971篇
地质学   2154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362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宝峰深埋隧道洞深附近地质情况复杂,需对岩体完整性进行评价。依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带地形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结果,把电阻率异常分为Ⅴ类、Ⅳ类、Ⅲ类及Ⅱ类,分别对应极破碎岩体(Ⅴ级围岩)、破碎岩体(Ⅳ级围岩)、较破碎岩体(Ⅲ级围岩)和完整岩体(Ⅱ级围岩)。结合围岩分级结果,查明了宝峰深埋隧道洞深附近岩性、断层破碎带及岩溶位置,对岩体完整性进行了评估。经钻孔及地质资料验证,CSAMT勘探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对大地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著关系。 目前, 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 本文首先从三维倾斜台阶模型入手, 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 并对异常进行变换, 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边界的方法, 并进一步应用空间相关系数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 得到了从概率意义上估计危险区的方法。 最后, 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998—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 应用本文提出的异常处理技术, 可有效地圈定异常梯级带位置, 确定质源体边界形态, 并可以联合背景重力异常场等其他资料, 给出危险区发震概率的空间估计, 分析结果在年度震情会商中可以有效地对地震危险区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8 年华南47 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 年代—1970 年代和1990 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 全区冬春同号型” 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ño3.4 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ño4(Niño3)区和Niño3(Niño4)区。Niño3.4 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ño3.4 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ño3.4 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滇西北地磁台阵8个测点的秒采样观测数据,对短周期事件的地磁三分量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周期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变化幅度比值ΔZ/ΔH在观测区的空间分布,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一条NNW走向的高导带,从地壳延伸至上地幔,且位置随深度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朝阳地震台水管倾斜仪异常调查核实,分析其可能的干扰源,并利用滤波和周期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提高了前兆异常核实的信度和科学含量。  相似文献   
996.
通过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勘探工作,笔者分析了测区局部磁异常和区域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总结了主要地质单元的磁场特征,并圈定磁异常14个,解译断裂构造16条、火山通道7个.根据各异常体、断裂以及火山通道的展布特征,结合异常区内的地质条件,对圈定的14个磁异常进行了综合解释,并推测C1、C12、C13磁异常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靶区;C4、C9、C10、C12和C14磁异常具有形成多金属矿的良好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997.
质疑了"前兆异常"原定义存在的与观测资料和预测实践不符合的缺陷,给出了异常、前兆及干扰的新定义。"异常"与"前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异常不仅与地震有关,而且与地壳构造变动和相关自然现象也有关;地震前兆则是系由多种内因性和外因性异常构成的预测信息体系;干扰因素仅是偶然的、局部的人为因素。讨论了新老定义之间的差异、新定义的事实依据、地下水等手段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性任务、现实地震预测能力的有限性等问题;提出了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重点应做"战略转移",并且需对我国几十年地震预报探索的科学思路、积累震例、预报实例和研究成果做"再清理"和"再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对郯庐断裂带及两侧的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区1966~2005年发生的24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从异常持续时间、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异常形态、幅度特征、异常种类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7级和6级地震中期异常最多,短期异常其次,临震异常最少。5级地震短期异常最多,其次是临震异常,中期异常最少;②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部分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期或临震异常;③异常发展具有准同步性,越临近发震,异常转折项目越多;④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00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且震中距越小,异常台项比越高;⑤异常空间分布与构造走向比较一致,显示出与构造较好的相关性;⑥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⑦震级越大,同一观测手段的异常幅度相对越大;⑧流体学科异常最多,其次是形变、电磁;⑨不同学科的异常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为主,少数短临异常;⑩流体、形变和电磁学科较可靠异常数量均约为可靠异常的1倍。  相似文献   
999.
电离层foF2变化对地震反应非常敏感,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扰动变化结果似乎非常有望用于地震短期预测。格林威治时间2011年1月18日20:23分,一次7.2级的大地震发生在巴基斯坦的达尔巴丁(28.73oN, 63.92oE)。本文研究中,我们必须利用架设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33.78oN, 73.06oE)、玛尔坦(32.26oN,71.51oE)和卡拉奇(24.89oN,67.02oE)三个垂直探测台站获得的白天(08:00 a.m. - 05:00 p.m.)小时值数据找出地震前的foF2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达尔巴丁地震前几天,foF2出现了显著变化;并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观测到的频率与幅度异常变化大于较远的位于孕震区边缘的台站。尽管地震异常特征显著,但增加其它电离层参数可以提高foF2异常的高置信度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12景ALOS PALSAR卫星影像,利用InSAR的前沿技术,提取了2007~2010年滇西南镇康—永德一带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水准和GPS监测结果,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该区域现今的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准资料显示的镇康—永德一带异常隆起区位于南汀河断裂带附近,范围沿北东—南西方向呈近椭圆形展布。这一地壳形变异常区在数十年尺度上表现为隆升(速率约2~3 mm/a),表明区域具备中强地震孕育的地壳形变背景。而在2007~2013的数年尺度上表现为大幅垂向形变波动,可能反映区域近年来地壳垂直运动比较活跃,应加强跟踪与监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