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8篇
  免费   2725篇
  国内免费   3590篇
测绘学   416篇
大气科学   1711篇
地球物理   4085篇
地质学   8275篇
海洋学   1102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1264篇
自然地理   2584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459篇
  2021年   516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523篇
  2017年   614篇
  2016年   616篇
  2015年   659篇
  2014年   836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952篇
  2011年   929篇
  2010年   824篇
  2009年   906篇
  2008年   861篇
  2007年   991篇
  2006年   1026篇
  2005年   817篇
  2004年   704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563篇
  2001年   525篇
  2000年   513篇
  1999年   453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343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地质雷达探测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KKO-100型探地雷达对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进行探测,结合现场钻探、孔内波速测试、岩样分析测试,进一步对码头的工程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3.
104.
青岛浮山野生花卉种质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了青岛浮山野生花卉的种类、生长环境、园林用途及开花结果日期,为把这些野生花生花卉引进城市园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本文给出了“包装产品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检方案”,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本方案比一般《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检方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6.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基于1998年6~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计算结果:黑潮向西入侵南海,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尤其在20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其中心位置在11°53'N,111°50'E,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13°17'N,112°55'E,两者的尺度皆约为250km.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10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首次采用 Nafion和 Co(salen) /Nafion修饰铂电极测定海水中的 NO,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选择 ,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即反应池通氮除氧 30 min,富集时间为 4min。同时用线性扫描法对海水中的 NO进行测定 ,测得海水中 NO的浓度与氧化峰电流之间有一定线性关系。对 Nafion修饰电极而言 ,线性范围 1~ 76.9μmol/L,R2 =0 .991 6,检出限为 1 μmol/L。同时对 2种方法修饰的铂电极进行了比较 ,即当 NO浓度在 1 0 -6mol/L数量级时 2种电极基本上无差别 ,而在 1 0 -7mol/L数量级时 Co(salen) /Nafion修饰电极要明显优于 Nafion修饰电极  相似文献   
108.
109.
南四湖枝角类九种新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多年来对南四湖淡水枝角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多次布点采集和定性分析。经鉴定,计有淡水枝角类42种,其中的鹦鹉溞、锯顶低额溞、壳纹船卵溞、发头裸腹溞、纤毛大尾溞、短腹平直溞、侧扁盘肠溞、卵形盘肠溞、驼背盘肠溞等9种,均为南四湖首次发现,本文作了较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10.
The strong species of cadmium(II), copper(II), manganese(II) and nickel(II) in an Antarctic seawater sample are investigated by a method based on the sorption of metal ions on complexing resins. The resins compete with the ligands present in the sample to combine with the metal ions. Two resins with different adsorbing strengths were used. Very stable metal complex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trong sorbent Chelex 100 and weaker species with the less strong resin, Amberlite CG-50. Strong species were detected for three of the considered metal ions, but not for Mn(II). Cu(II) is completely linked to species with a 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 as high as log αM(I) = 11.6 at pH = 7.3. The ligand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etal ion, and the conditional stability constant was around 1020 M− 1. In the considered sample, only a fraction of the metal ions Cd(II) and Ni(II) is bound to the strong ligands, with 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s equal to log αM(I) = 5.5 and 6.5 at pH = 7.3 for Cd(II) and Ni(II),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were confirmed by the test with the weaker sorbent Amberlite CG-50. I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sorption equilibria that neither Mn(II) nor Ni(II) is adsorbed on Amberlite CG-50 under the considered conditions and, in fact, only a negligible fraction of Mn(II) and Ni(II) was adsorbed. A noticeable fraction of Cd(II) was adsorbed on Amberlite CG-50, meaning that cadmium(II) is partially linked to weak ligands, possibly chloride, while no copper(II) was adsorbed on this resin, confirming that copper(II) is only combined in strong species. These results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to those obtained for other seawater samples examined in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