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3篇
  免费   1021篇
  国内免费   167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6069篇
海洋学   5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175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1.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构建了分层线性模型以揭示不同层次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差异有63.96%是开发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6.04%是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关系不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变化;区域工业产值和区域城市化率两个变量对开发区成立年限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区域工业产值会强化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而区域城市化率则弱化了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区域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区域城市化率会强化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区域层次变量解释了18.18%的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解释了11.27%的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912.
基于CLUE模型的203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一切照常情景”、“规划情景"和”优化情景"三种生态系统变化情景,采用CLUE模型,对江西省2001~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进行模型模拟,并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一切照常情景”中,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在“规划情景”中,耕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并在2020年后基本保持不变;林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高密度森林面积比重增大;河流和湖泊面积略微减少,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在“优化情景”中,森林增加趋势较“规划情景”有所减缓,河流和湖泊,湿地均有显著增加。本研究对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3.
利用2003~2010年吉林省春季土壤含水率数据及相关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讨论吉林省春季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春季0~3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总体上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1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空间差异最大;土壤层之间的距离越近,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越好,东部10 cm深度与其他层次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好于中西部,中部相比东部和西部而言,各层次之间土壤含水率相关性最差。研究还发现,田间持水量和降水量是影响吉林省土壤含水率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田间持水量对中部和东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而降水对中部和西部的土壤含水率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14.
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辉  刘俊 《地理科学》2012,(9):1075-108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问题,建设创新型区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及其数学模型,针对该问题的灰色不确定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影响广东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描绘出影响(1999~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GDP)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灰色关联图。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有效性较好、可靠性较高、实用性较强。最后,根据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15.
常华进 《干旱区地理》2012,35(4):639-645
 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多年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在我国冻土区的首次发现。虽然青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与开发具有诸如能源战略等重要意义,但在多年冻土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环境影响风险,包括CH4释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冻土层的退化和高寒草甸的破坏、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和地陷等。可以通过采用安全可靠的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技术和工艺,将青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纳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范畴,采用CO2捕获和封存技术,以及控制工程过程等来防治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16.
分析辽宁省沈阳大连的核心作用,将辽宁省城市分为核心城市组(沈阳、大连)和外围城市组(其他城市);再以人口、GDP和人均GDP为基本指标,利用Theil指数计算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和总体差异,利用KZ指数模型计算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分化。结果表明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的分化总体上加大;分化具有波动性特征,分化在地域空间上也体现为辽中南城市群被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中城市群和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南城市群取而代之,其他地区城市聚集不明显;沈阳大连与辽宁省其他城市的分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化机制主要有地理位置的先导机制、区域发展战略的催化机制和政府规划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917.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2010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54968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面积仅0.79477hm^2,人均生态赤字1.75492hm^2。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辽宁省发展超出了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其发展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大。为促使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及其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此,提出减少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18.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919.
选择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代表——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质流账户指标,判断了1990~2008年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生产过程排放及物质总需求3个账户指标的走向趋势;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物质流账户(MFA)主要指标的综合效率,明确了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急切任务,对辽宁省物质流减量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检验研究。研究发现:(1)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物质投入减量化趋势存在,物质投入对环境的破坏表现仍然比较突出。(2)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与生产过程排放各自的综合效率呈增长趋势,总体平均效率较低,即经济发展伴随着物质投入的相对饱和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破坏。(3)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反弹效应升高,表现为随直接物质投入的增加,环境压力将更加严峻;减量效应的波动变化影响了相应年份的物质投入与排放。(4)1990~2008年,辽宁省共减少直接物质投入22.88亿t、减少生产过程排放5.82亿t;潜在物质减量指数高于潜在废物减排指数,折射出由于直接物质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会导致废弃物的进一步过度排放;物质减量化总缺口与废物减排总缺口均大于0,说明辽宁省物质减量化和废物减排潜力得到一定程度实现,但是与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20.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