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3篇
  免费   1021篇
  国内免费   167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6069篇
海洋学   5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175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9 毫秒
931.
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1951—2005年热带气旋和广东省26个测站降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存在峰值为25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都存在峰值为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存在高度正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部分区域的年平均SST的年代际变化和北太平洋中高纬部分地区的年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偏少时期与降水偏多时期相比,一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SST相对较高,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平均SST相对较低,北太平洋上的东亚大槽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932.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风、气温、湿度、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海区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尽相同,低层850 hPa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南方涛动指数与第2年赤潮发生日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745。  相似文献   
933.
选用河北省143个气象台站1975-2004年10 m高年平均风速资料,以及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根据人口增长、台站迁移、仪器高度变化、台站微观环境变化等影响地面风速变化的台站历史信息,把所有气象台站分为4类,并分别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绝大多数台站风速变化呈减小趋势;城市化进程、台站观测环境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地面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产生了影响,其中台站所在城镇城市化程度是风速减小趋势不可忽略的原因,其影响程度约在1/4左右;台站观测环境因素中观测场附近微观环境变化对风速减小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超过了区域背景风速减小趋势.台站观测环境因素对风速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至少有1/3的平均风速序列非均一性断点是由观测环境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934.
利用2003-2007年国家气象中心T213L31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逐日输出产品与青海地区25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作为试验资料, 利用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进行因子选择, 并以单隐层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作为降尺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用2003-2006年间的11月1日~次年3月1日的资料作为训练样本, 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前一日观测的最低温度作为因子, 建立青海省25个气候站的冬季最低温度的24, 48, 72 h预报模型, 并且以2006年12月和2007年的1、 2月作为24, 48, 72 h逐日最低温度预报试验时段。试验表明, 对于青海地区来说, 青海北部地区的预报命中率总体好于南部高原地区; 在4种对比方案中, 以选择数值预报资料结合前一日地面观测的最低温度作为主要因子的方法相对较优, 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 24 h历史实况的作用逐渐减弱; 对于所有台站来说, 这4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没有一种方案可以完全代替其他所有方案; 在实际业务运行中, 对不同的台站应采用不同的预报方案进行实际业务预报。  相似文献   
935.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相似文献   
936.
The Roccamonfina volcano is characterised by two stages of volcanic activity that are separated by volcano-tectonic caldera collapses. Ultrapotassic leucite-bearing rocks are confined to the pre-caldera stage and display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other volcanoes in the Roman Province. After the major sector collapse of the volcano, occurred at ca. 400 ka, shoshonitic rocks erupted from cinder cones and domes both within the caldera and on the external flanks of the pre-caldera Roccamonfina volcano. On the basis of new trace 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e data, we show that the Roccamonfina shoshonitic rocks are distinct from shoshonites of the Northern Roman Province, but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eapolitan volcanoes. The last phases of volcanic activity erupted sub-alkaline magmas as enclaves in trachytic domes, and as lavas within the Monte Santa Croce dome. Ultrapotassic rocks of the pre-caldera composite volcano are plagioclase-bearing leucitites characterised by high levels of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with an orogenic signature having troughs at Ba, Ta, Nb, and Ti, and peaks at Cs, K, Th, U, and Pb. Initial values of 87Sr/86Sr range from 0.70926 to 0.70999, 143Nd/144Nd ranges from 0.51213 to 0.51217, while the lead isotope rations vary between 18.788–18.851 for 206Pb/204Pb, 15.685–15.701 for 207Pb/204Pb, and 39.048–39.076 for 208Pb/204Pb. Shoshonites show a similar pattern of trace element depletions and enrichments to the earlier ultrapotassic leucite-bearing rocks but have a larger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an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shoshonitic rocks have Sr, Nd, and Pb isotopes consistently different than pre-caldera ultrapotassic leucite-bearing rocks. 87Sr/86Sr ranges from 0.70665 to 0.70745, 143Nd/144Nd ranges from 0.51234 to 0.51238, 206Pb/204Pb ranges from 18.924 to 19.153, 207Pb/204Pb ranges from 15.661 to 15.694, and 208Pb/204Pb ranges from 39.084 to 39.212. High-K calc-alkaline samples have intermediate isotopic values between ultrapotassic plagioclase leucitites and shoshonites, but the lowest levels of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It is argued that ultrapotassic magmas were generated in a 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after crustal-derived metasomatis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tasomatic agent and lithospheric upper mantle produced a low-melting point metasomatised veined network.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veins alone produced pre-caldera leucite-bearing ultrapotassic magmas. It was possibly triggered by either post-collisional isotherms relaxation or increasing T°C due increasing heat flow through slab tears. Shoshonitic magmas were generated by further melting, at higher temperature, of the same metasomatic assemblage with addition 10–20% of OIB-like astenospheric mantle material. We suggest that addition of astenospheric upper mantle material from foreland mantle, flowing through slab tearing after collision was achieved.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937.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国际界线层型标准剖面,在该界面附近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蓬莱滩剖面样品采自乐平统合山组底部(由硅质岩和透镜状灰岩组成)和瓜德鲁普统茅口组上部来宾灰岩(由硅质灰岩、灰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它们具有高的SiO2含量(除3个样品低于10%以外,其余样品均大于17%,平均为43.44%)、m值(>50)与Sr/Ba值(>1.0)和低的MgO/CaO(绝大部分低于02)与 V/(V+Ni)值(<046); Ce和Eu亏损明显。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是在相对氧化的浅海环境中形成的,硅的来源非常丰富。样品的εNd(t)值(-7.5~-3.3)和(87Sr/86Sr)i值(0.70705~0.70739)都位于全球大洋Nd、Sr同位素演化曲线晚二叠纪时期区域内。有机碳的δ13Corg值变化明显(-26.7‰~-23.2‰),尤其是在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以及茅口组与合山组界线附近发生显著的负漂移(达34‰),而且与无机碳的δ13C值呈现大致平行的变化趋势,证实在该界线附近发生过生物绝灭事件。虽然对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交替时期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已提出过包括海平面下降在内的多种假设,但本文认为,由地幔柱上升引起的、以峨嵋山玄武岩喷发为代表的超级火山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效应是该时期生物绝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8.
川西北花岗岩的冷却过程及其对区域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建康 《地质学报》2009,83(8):1141-1149
川西北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产出众多的中生代花岗岩和卡林型金矿,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从花岗岩的角度分析这种内在联系,故测定了川西北的羊拱海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达盖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可尔因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黑云母或白云母Ar-Ar年龄,分别得到坪年龄158.7±1.4Ma、185.2±1.4Ma、和157.6±1.2Ma,并参考积累的川西北花岗岩体的年代学数据,绘制了造山带北部、中部、东缘中部几个主要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不同构造位置花岗岩体的冷却轨迹表明,从造山带北部到造山带东缘中部,各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依次变新,冷却速率依次变缓,在区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期间,各花岗岩的冷却速率明显降低。由以上特征,本文推断在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中,构造应力自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向造山带东缘中部传递,各区域先后由造山相对活跃期进入造山相对宁静期。在造山宁静期,构造运动较弱,花岗岩体缓慢冷却,地壳较长时间保持低温状态,利于金的成矿作用。因而,川西北的金矿主要形成于区域花岗岩的缓慢冷却阶段,这可能是金矿与花岗岩时空耦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9.
前人根据敦化盆地的地层的地层,认为该盆地下白垩统为河流—湖泊相碎屑岩。通过对新钻的敦参1井岩屑录井资料的分析、对16条二维地震资料的层位标定与追踪,以及对敦化盆地早白垩世盆地演化阶段的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敦化盆地下白垩统可能有两种分布形态,在盆地的主体部位,以浅变质岩形态存在,而在其他部位则以正常沉积岩形态零星存在;2)敦化盆地白垩系的分布规模不大,夹持于一个北北东向的狭窄长槽内;3)敦化盆地早白垩世处于裂谷盆地发展的初始张裂阶段;4)敦化盆地下白垩统不宜作为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940.
河南省嵩县鱼池岭钼矿是近几年在东秦岭钼矿带中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该钼矿床产于合峪复式花岗岩体及隐爆角砾岩中.含矿岩体以富二氧化硅、铝质、贫钙、富碱、高F以及K2O含量大于Na2O含量为特征.矿区内辉钼矿化主要类型为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薄膜状和薄饼状.成矿围岩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等,具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的矿化和围岩蚀变特征.笔者选取了6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130.3±2.0)~(131.7±1.9)Ma,等时线年龄(131.2±1.4)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赋矿的合峪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相一致,应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辉钼矿中Re的含量为12.48×10<'-6>~53.39×10<'-6>,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性质.鱼池岭钼矿与东沟、汤家坪等斑岩钼矿形成于同一时期,应为东秦岭-大别地区晚中生代区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