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1.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地球科学》2007,32(6):828-844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12.
张神功  钟振华  陈雷  刘慧渊  杨锋杰 《地质学报》2023,97(12):4035-4043
产于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瓮安生物群”是认识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因为其特殊的磷酸盐化作用,其中的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大量精细的细胞甚至亚细胞结构,但保存这些化石的磷酸盐化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绿藻门下团藻和空球藻为实验对象,通过改变pH、温度、氧气含量等实验条件,探索藻类在不同埋藏环境下的保存状况,为早期磷酸盐化化石的埋藏机制提供证据。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保存潜力差距较大,相同环境下两种藻类所体现的保存潜力也不一致,但都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空球藻细胞在埋藏过程中出现褶皱变形,但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学差异并不明显;团藻的繁殖体形态与瓮安生物群中的一类多细胞球状化石的细胞分裂形式十分相似;早期状态一致的同种藻类不管在相同还是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个体直径大小均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本次实验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埋藏环境,因此实验现象可能在现实埋藏过程中重现,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磷酸盐化的埋藏环境中藻类具备足够的保存潜力;磷酸盐化会导致生物获得自身以外的形态学信息;在不同的埋藏学环境下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直径大小会有差异;胚胎状化石与磷酸盐化的现生藻类...  相似文献   
13.
关岭县北部岗乌永窝大寨6.28特大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99人死亡及失踪。通过调查类似地质条件下该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以该地区大田小学崩塌为代表分析该类型危岩带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分析了危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并运用rockfail软件对滚石运动路径、影响范围、弹跳高度、运动能量做了分析。结合该地区自然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对该地区类似崩塌(危岩)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Amber from the Campo La Granja mine in Chiapas, Mexico, is distinct from other sources of amber in Chiapas. Campo La Granja amber has distinct layers created by successive flows of resin with thin layers of sand on most surfaces. Aquatic and semi-aquatic arthropods are commonly found. Together these pieces of evidence suggest an estuarine environment similar to modern mangrove communities. The aquatic crustaceans are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 of the biota. A large number of ostracod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amber—many with their carapaces open, 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alive and submerged in water at the time of entombment. The only known examples of brachyuran crabs preserved in amber are found in the Campo La Granja amber. Amphipods, copepods, isopods, and tanaids are also members of the crustacean fauna preserved in amber.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ganic-walled microbiota of the Lakhanda Lagerstätte in the Kumakha mudstone succession of the late Mesoproterozoic Lakhanda Group (Uchur-Maya region, southeast Siberia) is a result of unusually favorable paleoecologic, taphonomic, and diagenetic conditions. Well known for its marked taxonomic diversity and exquisite preservation, the biota inhabited a warm, shallow, epicontinental basin rich in nutrients into which were dispersed clay minerals, from weathering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minor amounts of volcanic detritus. The fossils were preserved by compression in fine-grained smectite–illite–kaolinite mudstones deposited in a sulfur-deficient disoxic and anoxic environment. Subsequently, the long-term (1 Ga) tectonic stability of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has provided an excep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icrofossil assemblage without significant diagenetic alteration. Conclusions drawn here from studies of the paleoecology, taphonomy, and diagenesis of the Lakhanda Lagerstätte may provide a globally useful model in the search for additional evidence of the Precambrian rise to dominance of eukaryotes in the Earth's biosphere.  相似文献   
16.
马海丹  杨继媛  陈爱林  侯先光  唐烽 《地质学报》2019,93(11):2715-2728
本文报道澄江生物群似斜纹海绵属Paradiagoniella的两个新种:橄榄形似斜纹海绵P.oliviformis sp. nov. 和锥形似斜纹海绵P. conicasp. nov. 。两个新种具有似斜纹海绵属的基本特征:体壁薄;由排列不规则、分级的十字骨针为基底构成骨骼;除十字骨针外,还穿插排列有五射针、六射针、弯弓形和针形双尖单轴针等。然而与模式种不同,两个新种十字骨针分级不明显;同时,两个新种在外形、骨针组成、最大十字骨针射长比等方面,与本属的其他种都存在明显差异。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寒武纪早期原始海绵物种多样性,为研究海绵动物早期起源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7.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 和P2O5 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 和P2O5 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因此,矿化作用是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上扬子区陡山沱期为有利于生物群繁盛和保存区域  相似文献   
18.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翁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和P2O5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和P2O5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  相似文献   
19.
The Cretaceous tectonic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the southeastern Russian continental margin are discussed using data generated during several recent geological studies.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the East Asian Cretaceous continental margin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and regional processes. The intera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Eurasian, Pacific and other related plates induced intraplate tectonic processes such as rifting, subduction, collision, transform faulting, and basin formation. Three major basin types are recognized in this area: (i) mainly marin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associated with shear components (Sangjian–Middle Amur Basin); (ii)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Bureya, Partizansk, and Razdolny basins); (iii) intracontinental basins (Amur–Zeya Basin). The evolution of the biota in this region allows the examination of Early and Late Cretaceous biostratigraphy, faunal and floral changes, and the phytogeography of the southeastern Russian continental margin.  相似文献   
20.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