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龙钙华210Pb计年与现代沉积的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黄龙钙华岩芯为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210Pb定年技术在测定年轻碳酸盐样品短时间尺度上的优势建立了研究区近100年来高精度的年代标尺及环境记录; 通过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析, 讨论了钙华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器测气候数据的相关性特征, 并与其他定年技术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研究区钙华δ18O在1908~2004年时段内的变化范围为?12.13‰~?10.42‰, 平均值为?11.23‰, 变化幅度达到了1.7‰。同属西南季风区、由于海拔效应和距离水汽来源远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在同时段内黄龙钙华δ18O的变化范围和变化幅度都比董歌洞和Kahf Defore洞的δ18O记录要大, 说明处于中纬度、高海拔的黄龙钙华相对于低海拔的董歌洞和Kahf Defore洞石笋对气候环境的响应可能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32.
黄龙洞年轻石笋的~(210)Pb测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10Pb测年法对来自亚洲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青藏高原边缘区、高海拔的黄龙洞两根年轻石笋进行了测年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黄龙洞石笋顶部的210Pb放射性活度随距离呈指数衰变,衰变的趋势逐渐减缓,表明所研究的石笋中含有过剩的210Pb,样品顶部年龄小于100a。对黄龙洞石笋过剩210Pb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两根石笋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04mm/a和0.143mm/a,与利用230Th测年法得到的沉积速率在定年误差范围之内一致,表明黄龙洞的210Pb测年数据是可靠的,通过计算石笋的沉积速率,可以建立近百年的石笋记录。研究表明,利用210Pb测年方法可以判断石笋(或石笋顶部)是否为100a内沉积的年轻石笋,弥补230Th法测定年轻石笋年龄的不足,有利于建立更加精确的石笋年代标尺,对探讨洞穴现代沉积记录和现代气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洞穴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气候环境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魏翔  王硕  陈国超  高坡 《世界地质》2011,30(4):573-57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经对比,长江中下游大多数地区的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两组岩性差异较大,五通组主要为陆相碎屑沉积,而黄龙组为碳酸盐岩。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是构造薄弱面,利于成矿元素的聚集,是成矿带内主要的容矿层位,该层位应是今后深部找矿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34.
旅游活动对黄龙景区磷酸盐浓度和水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其独特的钙华景观,黄龙风景区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每年吸引数以十万甚至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然而,可能由于旅游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黄龙钙华景观出现了诸多形式的退化,水藻加速生长钙华黑化即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为了阐明这一退化现象是否与旅游活动有关,从2010年5月底到11月初的丰水时段,采用野外自动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溪流水藻叶绿素含量和水中的磷酸盐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景区游客人数的增减,水中磷酸盐浓度呈现出与之一致的变动趋势;同时,叶绿素与磷酸盐间也呈现出明显一致的变动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旅游活动增加了黄龙景区的磷酸盐浓度,并促进了水藻的生长,这很可能是黄龙水藻近年来加速生长的重要原因,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5.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成岩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是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在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钻井、测井、物性分析和X-衍射分析资料, 对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成岩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川东黄龙组主要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陆棚3个相带以及特殊的古喀斯特相, 储集岩类型以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 有效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 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为孔洞缝型, 最有利储层发育部位为岩溶上斜坡中的坡地和残丘微地貌单元.综合分析认为, 沉积-成岩系统与储层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 粒屑滩沉积微相控制了黄龙组储层的区域分布, 早-中成岩阶段压实卤水成岩系统、古表生期大气水成岩系统以及埋藏成岩阶段的温压水成岩系统对优质储层发育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6.
南大巴山前缘黄龙组古岩溶储层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大巴山前缘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类型,以非溶蚀岩为对比参照物,系统分析了各类岩溶岩的锶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岩溶过程中的87Sr/86Sr值,具有从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逐渐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在同一岩溶水流体的水-岩反应体系中,基质组分相比角砾对87Sr的富集作用更强,而次生灰质岩溶岩相比白云质岩溶岩缺乏富集87Sr的锶同位素分馏效应;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具有高87Sr/86Sr值特征,主要与参与古岩溶作用水-岩反应的古陆地下水富87Sr壳源锶的注入以及白云质基质岩对87Sr具有强富集作用有关.各类岩溶岩锶同位素特征,可为预测和评价研究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发育条件及时空展布规律提供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37.
松潘黄龙水循环及钙华景观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松潘黄龙风景名胜区主景区黄龙寺沟运用水均衡原理和水化学系统分析,并结合天然同位表示综技术,初步查明了黄龙水循环规律,确立黄龙钙华的源泉为转花泉,其源泉来源于大气降水,并经深循环补给。进而阐明了钙华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黄龙水循环模式,用于保护和合理开发松潘黄龙自然景观资料,使之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8.
中国四川黄龙钙华不仅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其有机碳含量对确定区内钙华沉积规律和环境生物的作用与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钙华有机碳测定的前提是有效去除无机碳,较好保留有机组分并测定,才能够准确地为生物参与钙华沉积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酸溶法、消解法、容量法对钙华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酸溶法会改变有机碳在钙华中所占质量分数,测试结果偏高,并且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73%~30.95%,精度较差;消解法对黑色、黄色两种钙华有机碳的测试较为准确,但对白色钙华的测试精度不够理想;容量法测试结果的RSD为3.27%~11.11%,在测定时受钙华组分中干扰物质和外界因素影响。通过横向对比这3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测试误差来源,认为消解法适用于钙华有机碳测定。  相似文献   
39.
渝北—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和淡水方解石与白云石两种胶结物类型。以基质岩为对比参照物,对各类岩溶岩和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溶蚀强度、结构和成分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明显受古地理背景、流体性质、流体来源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控制。依据岩溶岩系的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总结出4个主要特征:(1)伴随岩溶强度加大,δ13C表现向低值方向弱偏移,而δ18O负偏移较强烈;(2)87Sr/86Sr比值出现由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3)对应古岩溶系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演化,古岩溶储层的物性出现由差变好至重新变差的对应变化关系;(4)淡水白云石结晶沉淀过程中可能具有对87Sr有很强"捕获"能力的锶同位素正偏移分馏效应。  相似文献   
40.
石炭系黄龙组岩溶岩系是川东邻水-渝北地区天然气藏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类型.岩溶岩中发育有淡水方解石和淡水白云石2种胶结物类型,以及再埋藏期沉淀的热液异形白云石.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岩石结构、成分和不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及其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差异,证明稀土元素的迁移、配分、富集和异常效应不仅可以判别岩溶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古岩溶储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