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0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3047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对冈底斯带中段仁堆地区二云母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26.3±0.98Ma。二云母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Si O2含量为72.83%~74.99%,K2O/Na2O为1.58~2.37,Alk为7.37%~8.72%,A/CNK为1.21~1.39(1.1),刚玉标准分子ω(C-norm)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为61.71×10-6~175.16×10-6,其中,轻稀土元素总量为53.93×10-6~165.49×10-6,重稀土元素总量为7.588×10-6~13.88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介于10.49~42.170之间。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介于0.264~0.57之间;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Ba、Nb、Sr、Ti、P亏损和Rb、K、U富集的特征。二云母花岗岩是增厚的冈底斯地壳在印支晚期应力松弛阶段,由于构造减压诱发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962.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达如错地区侵入于蛇绿岩中的花岗斑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达如错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0±1Ma,该年龄被解释为达如错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并且锆石具有明显负的εHf(t)值(-5.5~-2.6)。全岩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达如错花岗斑岩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的特征,且A/CNK1.1,富集Rb、Ba、Pb、Th,亏损Ta、Nb、Ti,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同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以上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达如错花岗岩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是加厚的大陆地壳发生重熔的产物,其形成还可能与同时期拉萨地块底部软流圈热物质上涌有关。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在110Ma左右已经闭合,并发生了陆-陆碰撞。花岗斑岩侵入于蛇绿岩中,暗示110Ma之前该地区蛇绿岩就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63.
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刚察大寺花岗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自形程度较好,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7~0.91),表明其为岩浆成因;最小一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5±4)Ma,即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属性,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贫镁的特征,其Si O2=65.52%~74.23%、(K2O+Na2O)=6.95%~8.24%、Al2O3=12.33%~15.26%、Mg O=0.31%~1.32%,A/CNK介于0.85~1.05之间,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亚碱性系列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51~0.80)和Sr、P、Ti的明显亏损。南祁连北缘东段刚察大寺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起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中、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暗示,刚察大寺早志留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64.
西安已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在其南部秦岭山峰中发育的多处大型基岩山崩体的形成历史与西安文明史一样久远,其中以西安市南30 km的翠华山大型山崩最为典型。该山崩体规模壮观,体量巨大,形态保存完整,景观奇特,被誉为中国"山崩奇观",但其成因目前仍存争论。本文在野外调查与勘探基础上,对翠华山天池地段的山崩体形态特征、堆积体结构、成灾范围、形成年代、成因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翠华山山崩体体积约1.8×107 m3,山崩体的形成与距今2900年左右的古西周都城的消亡属同一时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山崩过程包括孕育萌生、启动、加速、减速堆积等四个阶段,具有高速和长距离性;遗迹区内湖光、石海、断崖浑然一体,风景秀丽如画,具有奇、险、特、野之景观风格和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相似文献   
965.
文章通过对蓟县盘山地区已有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资料和大比例尺的矿山勘查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发现盘山岩体的矿化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分布,矿化几乎全部集中于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矿化具有水平分带性,岩体内带发育有中高温含钨石英脉型小型矿床,岩体边部外接触带内侧发育夕卡岩型的磁铁矿、含铜磁铁矿等,岩体外接触带外侧发育有夕卡岩型钼、铜矿,岩体外接触带最外侧发育有热液型铅锌、银矿等。盘山岩体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温压条件控制,并受制于含矿溶液性质、构造条件和围岩条件,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和多期性。  相似文献   
966.
作者野外调查发现的广东阳西福湖岭剖面,自上而下呈云母石英片岩→斑点状和条纹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或"脏花岗岩")的连续分带,且不同类型岩石具有不同变形特征,为研究壳内熔融和花岗岩浆形成及大陆流变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实例。初步测年结果表明,混合岩和花岗岩均形成于415~445 Ma之间,为加里东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7.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68.
传统意义的A型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可分为碱性A型花岗岩(简称AAG)和铝质A型花岗岩(简称ALAG)两类,ALAG为A型花岗岩的一个亚类。随着华南地区花岗岩研究的不断深入,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越来越被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ALAG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判别方式,分析了华南印支期ALAG的物质来源、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发现其来源于华夏地块古老变质沉积岩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可能混染当时的基性地幔组分;构造环境主要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于后造山阶段,但应也受到了印支地块与华南陆块的后碰撞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9.
热水岩体位于贵东岩体中部南侧,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2.8±5.8 Ma(MSWD=4.2),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硅(SiO2平均为76.32%)、富铝(A/CNK值平均为1.14)、钾大于钠(K2O/Na2O值平均为1.32)和高的P2O5含量(平均为0.41%);大离子元素富集,Ba、Sr、Ti、Nb、Ta亏损,具有高的Rb/Sr(平均为28.5)和Rb/Nb值(平均为19.8);轻、重稀土之间分馏不明显,配分模式呈水平型,Eu亏损明显(δEu值平均为0.14);εNd(t)值低(平均为-10.2),Nd模式年龄古老(平均为1777 Ma);岩浆源区物质由泥质岩组成。这些特征表明,热水岩体属于典型的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热水岩体可能是在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先存的东西向大东山-贵东断裂带重新复活的构造背景下,由古—中元古代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970.
内蒙盘陀山含钨花岗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国斌 《地质与勘探》2011,47(5):828-836
盘陀山花岗岩体位于内蒙北山盘陀山—古硐井近东西向挤压隆起带西段,为一复式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两种岩石单元构成,其中晚期侵入的钾长花岗岩与近年新发现的国庆钨矿床有关。前人测得成矿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83.3±1.8 Ma,时代为泥盆纪。成矿岩体岩石的Rittman指数为1.86~2.28,A/C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