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High-resolution macroscopic charcoal analysis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a 14,300-year-long fire history record from the lower Columbia River Valley in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which was compared to a previous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for the site. In the late-glacial period (ca. 14,300-13,100 cal yr BP), Pinus/Picea-dominated parkland supported little to no fire activity. From the late-glacial to the early Holocene (ca. 13,100-10,800 cal yr BP), Pseudotsuga/Abies-dominated forest featured more frequent fire episodes that burned mostly woody vegetation. In the early to middle Holocene (ca. 10,800-5200 cal yr BP), Quercus-dominated savanna was associated with frequent fire episodes of low-to-moderate severity, with an increased herbaceous (i.e., grass) charcoal content.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ca. 5200 cal yr BP to present), forest dominated by Pseudotsuga, Thuja-type, and Tsuga heterophylla supported less frequent, but mostly large or high-severity fire episodes. Fire episodes were least frequent, but were largest or most severe, after ca. 2500 cal yr BP. The fire history at Battle Ground Lake was apparently driven by climate, directly through the length and severity of the fire season, and indirectly through climate-driven vegetation shifts, which affected available fuel biomass.  相似文献   
52.
张北-尚义地震宏观异常的震后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五洲  车用太 《地震地质》1998,20(2):88-188
根据对张北-尚义地震宏观异常的震后现场调查结果,统计了各类宏观异常的异常数量与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宏观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宏观异常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震短临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9级地震。根据年度危险区的确定、前兆异常跟踪及其主要依据,分析了这次5.9级地震前大甸子井、库伦井地下水位、开鲁井水氡等前兆异常。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附近区域的前兆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该次地震前在内蒙古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组中期、短期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文中还研究了该区域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4.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m/h,而云雾天多发生在秋冬春季,最高云和雾天数达25 d/月,最低能见度仅20 m,东北风有利于水汽的冷却凝结。云雾辐射影响下的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9时前后,即云雾消散前。利用雷达资料对降水分类,庐山秋冬季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分别占29%、44%和27%,春夏季的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别占83%和17%。与城市降水和雾相比,庐山降水的中、小雨滴多,云雾滴谱的数浓度较低,双峰结构显著,且谱较宽。随着云内降水量级的增大,雨滴的数浓度和尺度不断增加,更易于启动碰并机制,使小于11 μm和大于30 μm云雾滴减少,导致11 μm的峰值更为显著。降雪期间的小云雾滴较为丰富,固态降水更容易通过凇附过程消耗大的过冷云滴。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前兆和宏观异常及其特征分析,认为前兆和宏观异常同步出现,对楚雄地区及邻区的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6.
甘肃省清水县07#流量井先后多次出现过水变蓝的现象.该井位于地热异常区,地下深部流体活动异常.本文通过清水流量井地质环境调查,从物理化学两个方面分析了地下气体的成因、储存及运移机理,并利用地下流体"气-液二相对流模式"快速运移机理,结合异常期间水质分析的结果,探讨了清水流量井水变蓝现象的原因,对今后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The mesoscopic damage dynamics and damage evolution have been applied to probe theevolutional process induced catastrophe in the earthquake activity.It is a new method.In thispaper,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 about damage dynamics and evolution ismade.At the same time,using the theory of the pattern dynamics we studied all earthquakes(M_L≥5.0)which occurred along Zhangjiakou-Bohai Sea earthquake belt in the capitalregio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eparation and happening of the real earthquakes andthe theory are consistent.There are two kinds of evolution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finalstate,namely,global stability model(GS)and evolution induced catastrophe model(EIC).The two models haven’t evident boundary.The transitional zone exhibits the indeterminacyof the seismic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the random variation.This research proposed newapproache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58.
高立新  索亚峰 《地震》2005,25(1):103-110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9级地震。 根据年度危险区的确定、 前兆异常跟踪及其主要依据, 分析了这次5.9级地震前大甸子井、 库伦井地下水位、 开鲁井水氡等前兆异常, 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附近区域的前兆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表明该次地震前在内蒙古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组中期、 短期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 文中还研究了该区域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9.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黄土高原划分了9个震害区,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位于六盘山西侧、会宁以东的第4区地震崩滑最发育;可以产生黄土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或区域最大面积都与震级有关;影响黄土地区地震崩滑敏感性的宏观因素包括活动地质构造、地震断层、地层、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强度等。坡度>2°的黄土斜坡就有可能发生地震滑坡,高烈度可以削弱或消除微地形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与现代地形具有相似性的埋藏地形、高达黏土层或砂层的地下水位、新黄土地层等,可加重地震滑坡的发育;而一定位置的下更新统砾岩层、老黄土等则可起到抗滑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地区产生地震崩落、滑移的最低震级分别为4、5级,或地震烈度5度。在第4震害区,烈度6~7度就可能产生明显的地震崩滑;10度以上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崩滑群;7(1/2)、8级以上的地震可分别产生滑陷、流滑。多因素组合对滑坡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单因素,但比单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60.
李宇彤  焦明若 《地震》2005,25(4):98-104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研究了岩石介质宏观非均匀性(含裂纹)对宏观力学行为和微震序列类型的影响。通过对5种不同岩石介质结构的宏观非均匀性样本进行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非均匀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地震序列类型,主要有: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和震群型。此外,对5种不同均质度系数的岩石样本破裂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岩石介质结构的宏观非均匀性不仅对岩样宏观强度和宏观变形非线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也显著地影响试样破裂模式。随着非均匀程度的降低,主破裂呈现脆断模式,而随着非均匀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韧性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