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676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595篇
地球物理   457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37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31.
钟翼  许建新  韩积斌  徐凯 《盐湖研究》2020,28(1):112-122
为了解阿拉尔河悬浮物对铀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温度和铀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模拟含铀水中U(VI)去除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T=25℃,溶液初始pH=7,接触时间为16 h时,悬浮物对铀的平衡吸附率最佳,为95.48%。随着铀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加,但吸附率随之下降,升高温度有利于铀的吸附。铀在悬浮物上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说明悬浮物对铀为单分子层吸附,且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描述,表明吸附主要受动力学控制,由两个以上步骤共同控制。FTIR和EDS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铀主要与悬浮物表面活性基团螯合并以表面络合吸附为主。吸附前后的能谱对比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行为。因此,悬浮物对铀的吸附机理是以表面络合吸附和离子交换为主、物理吸附为辅的混合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2.
热带风暴过程中珊瑚礁坪示踪砂运移的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5年10月在小东海珊瑚礁海岸的礁坪上进行了示踪砂运动的现场实验。本次实验对浪,流以及示踪砂采样作了同步观测。根据所获的实验数据,分析在9516号热带风暴天气过程礁坪上示踪砂运移的基本规律。在一级近似下,测定并计算了泥沙在波生流作用下的漂移速度与流速比因子0.002,混合深度小于2cm。这一结果与其它已往结果相比明显小得多。  相似文献   
133.
张华昌 《海岸工程》2000,19(2):16-20
通过断面模型试验确定了抛石潜堤护面块石的稳定重量,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阐明了模型试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4.
法向承力锚是一种新型的拖曳嵌入式系泊基础.这种锚的工程应用仅有10 a时间.国内在此项技术上尚属空白.通过实验系统的设计,介绍了针对这种新型拖曳锚展开模型实验研究的实验平台.利用一些新型传感器和巧妙的机件设计,不仅实现了实验量测方法的创新,而且达到了经济实用的目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整个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5.
厦门港疏浚弃土吹填造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啸  崔峥  毛宁 《台湾海峡》2004,23(3):360-368
通过厦门港潮汐水流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掌握了厦门港十万吨级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疏浚弃土吹填造陆各方案实施前后港池航道水流流态,为规划设计单位和决策部门利用疏浚弃土吹填造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海沧吹填工程可作为一期吹填方案,鸡屿西吹填造陆工程可作为海沧吹填工程的后续工程,仅从水流角度考虑,象鼻嘴吹填造陆方案1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6.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37.
深海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深远海地质、矿物资源和生物调查研究,以及海洋石油工程服务等水下综合作业,能够实现深海近底高精度、长时间的定点取样作业及其他精细化调查。结合国内外深海ROV装备和技术发展现状,以新研发的6 000 m级"海龙Ⅲ"号ROV搭载"大洋一号"船执行的2018年南海综合海试和48航次为例,从深海试验流程和方法、浅水区功能测试、深水区功能测试、深海观测及取样功能测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ROV海上试验和应用作业过程,对作业水深、功率配置、水下运动能力、搭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验证。海上功能测试和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海龙Ⅲ"ROV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观测取样作业能力,创新了深水ROV作业方法手段,分析得出此类装备目前在国内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后期改进计划,以期为深海ROV的海试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8.
海域条件下的气象观测具有数据稀少、变化大且观测站点分布不均的特点,其插值精度受插值方法影响较大。首先对常规插值方法进行理论分析,进而选取了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和样条函数法三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插值实验和精度分析。根据渤海湾某区域的气象历史数据,采用不同方法绘制了温度、压强和湿度的插值平面图,并基于交叉验证的方式对各插值方法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不同方法的插值估算可靠性评价。结果表明:温度、压强和湿度的插值精度均是基于反距离加权法的插值结果最优(MAE_(温度)=2.42,RMSE_(温度)=1.92,MAE_(压强)=2.05,RMSE_(压强)=1.30,MAE_(湿度)=11.394, RMSE_(压强)=6.43),同时基于反距离加权法的图形绘制可视化效果也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海域气象参数估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基于水槽溢油观测实验,研究溢油乳化过程中表面散射特性的变化。利用全极化C波段微波散射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测量设备对易发生乳化反应沥青含量小于3%的原油(A型油)、油田中开采出的新鲜原油(B型油)和经过脱水去杂质处理的工业原油(C型油)进行观测。文中详细分析了在C波段微波下乳化油膜与平静水面的后向散射差异,以及油膜乳化过程对后向散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风速、无浪的条件下(最大波高低于3mm),原油的乳化反应可通过表面粗糙度和自身介电常数的变化来调制雷达后向散射,并且这两种方式中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比B型和C型原油在乳化状态和未乳化状态下的表面后向散射,结果显示在各状态下B型油膜表面后向散射均大于C型油,且在VV、HH、HV/VH极化方式下两者后向散射平均差异分别为2.19 dB、2.63 dB、2.21 dB,在20%油膜含水率的乳化状态下差异较未乳化状态时小,平均差异分别为0.98 dB、1.49 dB、1.5 dB,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种间由于成分和油膜属性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油膜表面粗糙度存在差异,影响油膜表面后向散射。  相似文献   
140.
The elevated levels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associated with ea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re driven by nutrient- rich waters upwelled from depth, such that these region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sed by high rates of nitrate-fuelled phytoplankton growth. Production studies from the southern Benguela upwelling system (SBUS) tend to be biased towards the summer upwelling season, yet winter data are required to compute annual budgets and underst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and nitrate and ammonium uptake were measured concurrently at six stations in the SBUS in early winter. While euphotic zone NPP was highest at the stations nearest to the coast and declin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shore, a greater proportion was potentially exportable from open-ocean surface waters, as indicated by the higher specific nitrate uptake rates and f-ratios (ratio of nitrate uptake to total nitrogen consumption) at the stations located off the continental shelf. Near the coast, phytoplankton growth was predominantly supported by ammonium despite the high ambient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long with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3.6 µmol l–1, thi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nitrate uptake in the inshore SBUS, and by extension carbon drawdown, is inhibited by ammonium, at least in winter, although this has also been hypothesised for the sum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