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93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49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贵州宰便-高武地区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曾昭光  刘灵  舒永宽  张华  王景腾 《贵州地质》2003,20(3):135-138,F003
宰便、高武地区位于九万大山北缘,有保存完好的中新元古代地质记录。笔者在该区的1:5万区调工作中发现中新元古代基性火山岩,不仅为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为研究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2.
Mesoproterozoic volcanic rocks occurring in the north of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north belt) is an reversely-evolved bimodal series. Petrochemistry shows that the alkalinity of the rocks decreases from early to late: alkaline→calc-alkaline→tholeiite, and geochemistry proves that the volcanic rocks were formed in rifting tectonic system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ack-arc basins. The second (south belt) group, which occurs to the south of Yutian-Minfeng-Cele, is composed of calc-alkaline island arc (basaltic) andesite and minor rhyolite. The space distribution, age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two volcanite group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a back-arc basin (the first group) and an island arc (the second group) respectively and indicate the plate evolution during the Mesoproterozoic. The orogeny took place at -1.05 Ga, which was coeval with the Grenville orogeny. This study has provided important geological data for explorin  相似文献   
143.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   总被引:58,自引:10,他引:58  
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晚期广泛发育一期幔源岩浆活动,其代表性岩石类型为角闪辉长岩、煌斑岩和辉绿岩。石灰沟外滩岩体是这类岩体中最大的一个,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20Ma左右,具有明显的结晶分异特征。根据地质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深度大于90km的上地幔源区,富含挥发分(H2O)的条件使橄榄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更趋稳定,辉石和尖晶石组分更多地进入岩浆,从而制约了岩浆中高Cr低Ni的特点。幔源岩浆的广泛出现是该区软流圈-岩石圈系统对特提斯洋闭合的响应,是在加厚陆壳的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4.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gabbro has been measured at 1.0 - 2.0 GPa and 320-700℃, and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has been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impedance spectra.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depends on the frequency of alternative current. Impedance arcs representing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grain interiors are displayed in the complex impedance plane, and the mechanism is dominated at high pressure.These arcs occur over the range of 102 - k× 105 Hz (k is the positive integer from 1 to 9). On the basis of our results and previous work, it is concluded that gabbro cannot form any high conductivity layer (HCL)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145.
华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积岩系列及其地震节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吉业  刘鹏举等 《地质学报》2002,76(4):441-445,T001,T002
在燕山北缘河北平泉地区中,上元古界中,鉴别出一系列震积岩。主要类型有脆性型,塑性型,液化型及复合型四种。提出了啸积岩与风暴岩的鉴别标志,指出鲍马序列模式的真正拥有者是啸积岩与风暴岩,而非典型的半深海浊积岩。根据其在纵向上出现的类别和频率,划分出10个地震活跃期,其地震节律为60-80Ma,这一地震节律反映了燕山裂陷槽裂陷的历程,裂陷高峰期在高于庄至雾迷山期。  相似文献   
146.
147.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有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148.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密云环斑花岗岩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燕辽裂谷的启动同期,其年代学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缺乏高质量的SHRIMP定年的制约.利用西澳大利亚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进行远程测试,首次在该花岗岩体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1685Ma±15Ma.这一年龄表明燕辽裂谷最早启动于1700Ma,为准确地标定长城系底界的年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9.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 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组成的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的泥晶碳酸盐岩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0.
牙都乌拉山地区辉长岩岩石化学具有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特征,与大洋型超基性岩相比,具有低镁的特点;Rb、Th正异常明显,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岩石富含Cr、Ni、Co、V、Ti等元素,说明岩石为幔源产物.根据同位素年龄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确定辉长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大兴安岭中段牙都乌拉山地区构造环境为拉张环境.辉长岩岩浆来源于地幔(深源),形成于海底裂谷和陆缘岛弧的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