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7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1439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77篇
地质学   4808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2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对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与聚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溶液中微细矿物颗粒分散与聚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水化膜厚度及强度测量、水化作用力以及水化膜破解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水化膜研究在煤泥水微细颗粒聚团沉降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由于矿床定位影响因子较多,并且这些因子与矿床位置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以一直以来,矿床定位只能实现定性化预测。RBF神经网络可以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够使矿床预测由定性预测发展为定量预测。这里应用RBF神经网络法对浙江某地区铅锌矿进行了综合物化探找矿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率很高,可以定量用作对隐伏矿床的预测。  相似文献   
993.
湖北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西段鄂东南矿集区一个大型夕卡岩矿床.围岩为三叠系大理岩及白云质大理岩,决定了其发育丰富的钙镁质复合夕卡岩矿物组合,包括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帘石、金云母、绿泥石等.本文详细描述了夕卡岩不同阶段矿物的特征,并对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EPMA)及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形成于三期,成分上属于钙铝—钙铁系列,且从早到晚具有从钙铝向钙铁榴石演化趋势,反映出成矿溶液由酸性向碱性演化.环带结构的石榴子石和绿帘石从核部到边部Fe含量增高,说明磁铁矿是在Fe浓度升高的碱性溶液中沉淀.辉石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单斜角闪石中的钙质角闪石,包括透闪石,韭闪石和少量阳起石.矿物成分分析表明辉石和石榴子石的Mn/Fe值与矿化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的联系.相对于钙质夕卡岩,镁质或含镁质夕卡岩是铜铁矿体交代的更有利岩石.矿床硫化物的δ34 SV-CDT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较窄,介于0.6‰~3.8‰.成矿阶段方解石δ13CV-PDB变化于-2.9‰~6.3‰,δ18OV-SMOW变化于9.6‰ ~ 12.6‰,成矿后方解石的同位素值明显增大,δ13CV-PDB为-0.9‰ ~ 1.3‰,δ18OV-SMOW为15.2‰ ~ 17.3‰,趋向于围岩的同位素值.研究结果说明成矿阶段的硫和碳来自于深源或地幔,而成矿后期碳与地层发生明显的同位素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994.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应结构和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分析。基性捕虏体中的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均保存了两期变质矿物组合。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829 ℃,压力为7.3 kbar; 晚期(M2)变质温度为625 ℃,压力为4.3 kbar。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776 ℃、压力约为10.6 kbar; 晚期(M2)变质温度超过692 ℃,压力为7.4 kbar。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捕虏体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表明高喜马拉雅变质带曾向北俯冲到下地壳深度,之后被抬升到地表剥蚀出露。变质基性捕虏体的研究说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经历过较高温度—压力的变质作用,支持了其沿着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系向南挤出的大地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995.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1):1418-1444
Quaternary volcanic rocks in the Kuandian (KD), Longgang (LG), Changbaishan (CBS), Wangqing (WQ), and Jilin (JL) volcanic centres in eastern Liaoning and southern Jilin provinces contain mantle xenoliths of spinel-facies lherzolites and minor harzburgites. Among the study sites, the KD, LG, and CBS volcanic fields are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whereas the WQ and JL fields lie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Xing'an–Mongolia Orogenic Belt (XMOB). The (Fo) components of olivine (Ol) and Cr# (=Cr/(Cr + Al)) of spinel, together with trace element abundance of clinopyroxene, suggest that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in the study area has undergone a low degree (4–6%) of partial melting. The rocks do not show modal metasomatism, but clinopyroxene grains in selected samples show elevate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composi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mantle xenoliths underwent minor cryptic metasomatism by exchange with a silicate melt. Two-pyroxene thermometry yielded equilibratio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40°C to 1210°C. The corresponding oxygen fugacity (fO2) was calculated to range from FMQ –2.64 to +0.39 with an average of –0.59 (n?=?53). The oxidation stat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abyssal peridotites and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We failed to discover differences in equilibration temperatures and oxidation state between lherzolites and harzburgites, suggesting that partial melting did not affect fO2 values. In addition, similar fO2 of non-metasomatized and metasomatized samples suggest that metasomatism in the region did not affect fO2.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present SCLM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CC and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XMOB are very similar and likely formed from a fertile asthenosphere after delamination of an old lithospheric keel below the NCC in response to the west-dipping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ic plate since early to middle Mesozoic time.  相似文献   
996.
柳献军  许新芳  李鑫  赵洋 《新疆地质》2012,30(Z1):53-54
阿尔泰青河地区中深变质岩系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议,通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将青河地区中深变质岩系构造演化与同位素资料相结合,首次将青河地区中深变质岩系划为中元古界苏普特岩群,为研究阿尔泰地区中深变质岩系构造演化及时代归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砂泥岩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对地层压实特征、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凹陷超压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①营尔凹陷纵向上发育常压带、浅层超压带、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4个压力带,超压带内具有明显的泥岩密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和声波时差增大的欠压实特征,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该区超压的主要原因;②凹陷内发育3个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浅层超压带,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深层超压带,反映黏土矿物转化与凹陷超压有一定的联系;③深层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0.6%),与浅层超压带相比,生烃作用对深层超压带的超压贡献更大。由此认为,营尔凹陷的下白垩统地层超压是不均衡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作用和生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且隆起带和洼陷带的成因机理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富烃凹陷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中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集中在14个富烃凹陷中。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结合最新油气勘探成果,从温压系统、储盖组合、热流体活动及油气输导与聚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国近海典型已证实富烃凹陷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富烃凹陷深层超压普遍发育,地温梯度高,复合型温压系统构成,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主力储层物性好,发育1~2套优质的区域性盖层,至少存在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油气主成藏期集中,并存在快速幕式充注现象;发育高效优势输导体系、多种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存在多种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呈带状差异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寻找隐伏矿、深部矿,以四川通安—小牛场地区为研究平台,开展了矿产远景调查,提出了将重力、航磁、地磁、激电等物探手段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于西南山区矿产调查的思路,并列举典型实例,逐步分析各种物探异常,最终实现从圈定找矿重点区到确定矿体平面分布形态的目的。以期这一重、磁、电相互结合的模式对今后西南山区的矿产勘查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矿物晶体形态标型研究广泛应用于矿床成因研究和成矿预测工作,是成因矿物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文章以黄铁矿晶体形态统计为例,介绍了适用于简单晶体形态统计的形态统计法、适用于复杂晶体形态统计的习性统计法,以及根据实际观测实践提出的权重统计法。通过对这3种方法的比较,指出了不同方法的利弊,给出了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及样品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