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闽西北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西北部中新元古代地层 ,以往多数人认为东、西部地层存在差异 ,属于两个地层小区 ,将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地层建立为万全群 ,与东部马面山群区别开来。通过三明市幅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室内综合分析研究 ,证明西部与东部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岩石组合特征、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几个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 ,仅某些中基性火山岩、钙镁硅质岩层在东、西部发育程度不同而已。本次工作 ,根据岩石组合、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及相互间接触关系等资料 ,将其划分为龙北溪岩组、东岩岩组、黄潭岩组、下峰岩组 ,统一归并为马面山岩群 ,并获得颗粒锆石 U- Pb年龄 (10 19± 2 6 ) Ma,时代为中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52.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甄峰  顾朝林 《地理研究》2002,21(2):257-266
以信息技术为主线 ,从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的转变及研究重点三个方面将西方学术界对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使得地理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信息活动的关注使得新的研究课题和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同时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也改变着传统的思维范式。主要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赛伯空间———新的空间逻辑 ;2 )区位研究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3)空间的分散与集中、均衡与非均衡发展 ;4 )创新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 ;5 )信息发展模式的空间结果 ;6 )新空间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53.
中国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玲  刘家明  李涛  朱鹤 《地理学报》2018,73(10):1923-1941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UPRS)作为大众休闲时代居民惯常性游憩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基本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布局和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5-2017年间相关高被引用文章为分析对象,梳理期间中国UPRS研究的状况,以期明确当前关注热点,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UPRS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UPRS学术研究呈现了阶段演化和等级结构特征,主要涉及UPRS类型划分、空间形态结构、综合评价体系、规划设计与开发策略、发展产生的影响、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空间意象特征、可持续利用及政府决策9个领域。最后,针对宜居城市和游憩空间规划的实践,研究提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学科交叉与多维空间融合的中国特色UPRS研究思路;培育人文主义理念,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共游憩管理制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4.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风采。  相似文献   
55.
扬子地台周边地区已陆续发现基性—超基性岩,但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九岭南缘安义珠洛山变质基底地层中也发育有辉绿岩岩墙群,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未作过研究。笔者通过1∶25万上高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获得其单颗粒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为(796±1)Ma,属新元古代基性岩。该基性岩岩墙群地球化学成分相当于拉斑玄武岩序列,形成于板内环境。它与九岭强过铝质花岗岩构成双峰式侵入岩套,可能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而与Rod in ia超大陆裂解无关。  相似文献   
56.
内蒙古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砾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地层中有 1 4层沉积砾岩。其中,晚石炭世地层中赋存 8层,二叠世 6层。通过对这些砾岩层的野外测量、室内岩矿鉴定等综合分析研究,查明晚石炭世的砾岩几乎全是稳定的单成分砾岩,石英砂岩和燧石质砾石的含量高达 93 %以上,砾石最大扁平面均向南倾,倾角在 5° - 1 0°之间,与砾岩伴生的粗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低角度双向交错层理,萨胡环境判别参数等特征表明晚石炭世砾岩为滨海环境下的产物。二叠世的砾岩则主要是复杂成分的砾岩,尤其是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初期形成的 2层砾岩中砾石种类达 1 5种,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砾石为主,并含较多量的变质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砾石,砾岩层各种特征表明二叠世砾岩为河流相产物。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砾岩的形成与北部造山带的隆升密切相关,它们是前陆盆地的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57.
赣东北中—新生代超基性岩与金刚石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东北地区发现有中-新生代超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白垩系红色盆地中,主要有玻基辉橄岩、角砾状玻基辉橄岩等。角砾状玻基辉橄岩呈岩筒状。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处超基性岩中,SiO2含量为38.19%-44.28%,K2O+Na2O含量为2.01%-2.93%,MgO含量为7.67%-11.10%,CaO含量为8.25%-12.67%,Al2O3含量为11.94-14.51%,与曲型的玻基辉橄岩岩石化学成分相近。赣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超基性岩的发现,为重新分析评价赣东北地区金刚石找矿前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8.
随着城市管理和空间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深入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成为地理信息行业领域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背景与概念、理论与技术,阐述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孪生城市三者的关系,总结了数字孪生城市现状及趋势,并探讨了元宇宙时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萌芽期依靠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期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及时空大数据技术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实景三维技术等实现数字孪生。展望了跨时代的元宇宙智慧城市,或许会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融合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脑机接口与体感设备等技术或设备,实现人类生活在两栖世界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59.
The shale gas resources in China have great potential and the geological resources of shale gas is over 100×1012m3,which includes about 20×1012m3 of recoverable resources.Organic-rich sha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namely marine,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and continental shales,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13 stratigraphic systems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to the Cenozoic.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have the highest geological resources of shale gas,an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se areas,with a shale gas production of up to 20×109m3 in 2020.China has seen rapid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successively achieving breakthroughs and important findings in many areas and strata.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1)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middle-shallow shale gas(burial depth:less than 3500 m)has been realized,with the productivity having rapidly increased;(2)breakthroughs have been constantly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shale gas(burial depth:3500-4500 m),and the ultradeep shale gas(burial depth:greater than 4500 m)is under testing;(3)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pressure shale gas,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shale gas in complex tectonic areas is being accelerated;(4)shale gas has been frequently discovered in new areas and new strata,exhibiting a great prospect.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three aspects of consensus have been gradually reach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geological theories of shale gas achieved in China.(1)in terms of deep-water fine-grained sediments,organic-rich shales are the base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gas;(2)in terms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 organic matter-hosted pores serves as the core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3)in terms of preservation conditions,weak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a moderate degree of thermal evolution,and a high pressure coefficient are the key to shale gas enrichment.As a type of important low-carbon fossil energy,shale gas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s of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Based on the in-depth study of shale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urrent exploration progress,three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 in the next five years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60.
青海天峻南山蛇绿岩为本次1:5万区调中首次发现。从其地质特征、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陆内裂谷扩张的早石炭世小洋盆构造环境。它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宗务隆造山带的地质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与祁连造山带、柴达木地块的构造关系以及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