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757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594篇
地质学   1824篇
海洋学   364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原子荧光光谱法中,通过改进地球化学样品的分解条件,预还原条件及测定条件,使砷、锑和汞能在同一介质中测定,而且实现了砷与汞的双道同时测定。方法的检测出限、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能达到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92.
针对高寒山区1:25万区调野外工作条件差、时间短,植被覆盖度低、遥感影像质量好的特点,提出了遥感影像解释、遥感标志剖面解译新概念,以及不同工作区用不同大法的新思路。研究、实践认为,利用遥感技术开展高寒山区区域地质调查能减少野外工作量,缩短周期,节约经费,提高调查质量和精度。  相似文献   
93.
碱熔沉淀-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多元素   总被引:14,自引:1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过氧化钠焙融或偏硼酸锂熔融分解样品,将提取液碱性沉淀,通过过滤分离掉大量熔剂,再将沉淀用酸复溶后用等离子体质谱测定26个元素。通过对比,偏硼酸锂熔融—酸提取—碱性沉淀的方案,空白低,易操作,成本低,大多数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10%,相对标准偏差<5%(n=10),与标准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4.
林学辉  刘昌岭 《岩矿测试》2003,22(3):225-227
建立了用单道扫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珊瑚礁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方法。珊瑚礁样品经酸溶解后,直接进行Ca、Mg、K、Na、V、Sr、Ba、Co、Ni、Pb、Li、Rb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4~0.1mg/L,精密度RSD<5%(n=6),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105%。测定w(CaO)为50%的样品,结果与传统的EDTA容量法相符。方法经碳酸盐岩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可行,已用于大批量的珊瑚礁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5.
钾-氩和氩-氩定年样品的送样要求及预处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K-Ar和Ar-Ar法定年样品的送样要求及实验室预处理程序,样品粒度以250~180μm为宜;用量则视样品的K含量和年龄情况而定,K含量越高、年龄越老,所需样品量越少,多数样品的用量在几十至几百毫克;对于年龄情况不清楚的样品,10~20g手标本或者1~2g合适粒度的样品可以保证用量。全岩样品常受蚀变和捕虏晶的影响,有效的预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些干扰因素。文章还介绍了用稀HNO3消除碳酸盐、1.7mol/L HF消除轻微蚀变的影响以及电磁选剔除捕虏晶的实验过程。  相似文献   
96.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对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所以,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相似文献   
97.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学军  郭涛  王庆飞 《地学前缘》2003,10(2):411-414
介绍含Th U Pb矿物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并利用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在研究岩石形成年龄、构造热事件年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简要评价该方法的优、缺点 ,并指出它的应用前景 ,认为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将有可能在深源岩石包体年龄研究、含放射性元素矿床形成年代研究等方面大有作为 ,并使地质年代学研究更加精细化 ,有助于深入探讨复杂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98.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碎岩方法,近年来随着施工领域的拓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简要阐述了冲击旋转钻进技术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一些冲击器新品种及其相关的钻进新工艺,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
In continent Lg is usually one of the predominant phases recorded by short-period or broad-band seismometers. A ray-theoretical approach shows that Lg wave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higher-mode surface waves propagating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1—4]. The g…  相似文献   
100.
Shear‐wall dominant multi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constructed by using a special tunnel form technique are commonly built in countries facing a substantial seismic risk, such as Chile, Japan, Italy and Turkey. In spite of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 current seismic code provisions including the Uniform Building Cod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 Whittier, CA, 1997) and the Turkish Seismic Code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es to be Built in Disaster Areas, Ankara, Turkey, 1998) present limited information for their design criteria. In this study, consistency of equations in those seismic codes related to their dynamic properties are investigated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given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fundamental periods of this specific type of structures yield inaccurate results. For that reason, a total of 80 different building configurations were analysed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ling and a set of new empirical equations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given formulas including new parameters provide accurate predictions for the broad range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configurations, roof heights and shear‐wall distributions, and may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tool for the implicit design of these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