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5篇
  免费   1211篇
  国内免费   1352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686篇
地球物理   1377篇
地质学   3576篇
海洋学   243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473篇
自然地理   157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盈江县超上地区橄榄辉石岩脉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脉具有高Al、低Ti、贫P2O5和低碱的特点,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另外具有与橄榄岩平衡的原生岩浆相一致的Mg#值为(70.89~72.18)、略微的Eu正异常(δEu=1.16~1.40),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缓;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Th、Pb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P、Ti等。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岩脉岩浆源区为被俯冲板片流体改造过的亏损地幔,由其形成的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下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和有限的结晶分异作用,并可能经历了辉石的堆晶作用。结合区域资料,认为盈江县超上橄榄辉石岩脉形成于岛弧环境,超上地区可能在侏罗纪时期经历了中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索康滇地轴以西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通过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与钻孔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对盐源—宁蒗地区下泥盆统黑色页岩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盐源—宁蒗地区早泥盆世古地理主要受康滇古陆及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构造活动控制,靠近金-箐断裂地区发育滨岸-潮坪相,古隆起围限区出现局限海湾相,远离隆起的西北部地区发育台地、陆棚、盆地相;大瓜坪组(早泥盆世晚期)发育黑色页岩(局部地区发育硅质泥岩),在羊排喜—岩口一带分布较为稳定、厚度大(20~100m),普遍含钙质,有机碳含量较高,具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热演化程度适中,是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富集有利层位;黑色页岩主要发育在局限海湾环境中,羊排喜—岩口—茅坪子一线是盐源—宁蒗地区黑色页岩富集区。  相似文献   
993.
The Yangla deposit is an intrusion‐related Cu deposit in the Jinshajiang tectonic belt (eastern Sanjiang region, SW China). Despite extensive studie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is depos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nitic magma and Cu mineralization is still unclear, and hence, the genesis is debat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conducted an integrated study of mineralogy, fluid inclusions (FIs), and hydrogen and oxygen (H‐O) isotopes. Three mineralization stag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re textures, alteration zonation, and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i) pre‐ore prograde skarn (stage I), with the garnet and pyroxene dominated by andradite and diopside, respectively; (ii) syn‐ore retrograde alteration (stage II), which is subdivided into the early syn‐ore stage (stage IIa) marked by retrograde hydrated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significant Fe‐Cu‐Mo‐Pb‐Zn sulfid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late syn‐ore stage (stage IIb) featured by quartz‐calcite veins; and (iii) late 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stage III),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econdary azurite and malachite. These results of mineralogy, FIs, and H‐O isotopes indicate that: (i) Cu mineralization has a close temporal, spati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skarn alteration; (ii) the ore fluids were magmatic dominated with late‐stage meteoric water incursion; and (iii) Type‐S (halite‐bearing) and Type‐V (vapor‐rich) FIs coexisted in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of stage I, indicating that fluid boiling might have occurred during this stage. From stage I to stage IIa, the FI type transformed from Type‐S + Type‐V + Type‐L (liquid‐rich) to Type‐V + Type‐L with the conduct of mineralization and was accompani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ype‐S,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lso tended to decrease dramatically,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skarn minerals. At stage IIa, boiling of the ore fluids still continued due to the change from lithostatic to hydrostatic pressure, which triggered the precipitation of abundant quartz‐Cu‐Mo‐Fe sulfides. Furthermore, fluid mixing between a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 fluid and a low‐temperature meteoric water might cause a considerable drop in temperature and the deposition of Cu‐bearing quartz/calcite veins during stage IIb. Hence, we consider the Yangla deposit to be of a skarn typ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the Sanjiang region.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鄂西地区长时间段宽频地震台站的三分量背景噪声记录,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通过聚束分析获得瑞雷波和勒夫波的慢度谱,研究鄂西地区背景噪声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10 s周期范围,背景噪声来源于南太平洋且没有季节变化;10~20 s周期范围,慢度谱上显示明显的能量环,表明噪声源来源于多个方向,且表现出强烈和急剧的季节变化;20~40 s周期范围,慢度谱上也存在明显的能量环,其产生机制可能与此周期下提出的次重力波机制相似。在不同的周期范围内,噪声源分布方位有所不同,但在周期10~40 s范围噪声源在各方向均有分布。因此,利用长时间段连续噪声数据计算的互相关函数在周期10~40 s范围内满足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95.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记录的925条内蒙古东北部及邻近地区地震数据,从中挑选133次M_L≥2.0且记录清晰、信噪比较高的地震事件,利用Sato模型、Aki模型,分别计算该区域地震尾波平均Q值,并拟合得到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其中:(1)Sato模型:Q_C(f)=(64.11±29.15)f~((0.8914±0.0772));(2)Aki模型:Q_C(f)=(258.4±65)f~((0.6815±0.1435))。结果表明,利用2种模型计算的该区域地震尾波Q值分布具有一致性,且Q值与依赖指数η成反比关系,分析认为,尾波Q值高低分布与地震活动性及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2019,39(3):138-148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 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 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 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显著地震前, 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 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 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 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 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 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 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 差视应力较低, 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获取云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特征,收集了云南地区1992—2016年的2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采用基于GNSS连续站垂直形变资料约束的平差方法,对区域整体地壳垂直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北区域地壳整体表现为隆升,垂向速率为2—3mm/a,滇南区域显示地壳沉降速率为-1—-2mm/a,并在下关—永胜和思茅—景谷一带存在地壳形变高梯度带。收集了该地区30多年的跨断层场地观测资料,计算了所跨断层的三维活动量,得出了断层现今活动状态和异常特征,认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的场地多数表现出异常活动的现象,其中楚雄、剑川和永胜的监测断层现今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反的走滑和拉张特征,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处断层在张压性质上与地质背景相反。结合区域水准和跨断层观测分析结果,从“面”和“线”上得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存在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异常,构造应力积累较高的结果,加之缺震背景显著,认为应关注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98.
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采用基于走时的方法。单纯形定位方法作为一种直接搜索类的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日常地震目录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新疆测震台网现有布局,结合“3400”走时表,分析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的测定精度。研究表明,对于新疆测震台网网内浅源地震,单纯形定位方法能够得出较为精确的震中位置,而得出的网外地震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初至折射波对震源深度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对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测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9.
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呼图壁地区震源深度的重新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联合Hyposat法、PTD法和gCAP矩张量反演法,重新测定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呼图壁地区2010—2017年50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并对震源深度剖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15—20km,平均震源深度为16km,呼图壁MS 6.2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研究区南部和中部的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20km左右,与北天山壳内低速体的层位相当,可能是上地壳和下地壳之间的韧性剪切带存在的部位,起到滑脱层的作用,研究区北部的震源深度则向浅部扩展;呼图壁MS 6.2地震的发震断裂可能在清水河子断裂下方的1条隐伏反冲断层上,可能是霍尔果斯断裂向前沿断坡冲断受阻而在相反方向上发育分支反冲断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收集整理了1966年以来震级大于等于6.5的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资料,通过分析历史震例数据将6.5—7.9级地震的Ⅷ度及以上烈度区和8级及以上地震的Ⅸ度及以上烈度区定义为高烈度区。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高烈度区的分布特点,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地震震级与高烈度区长短轴之间的拟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走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基本为比较对称的椭圆,这可能与走滑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而无上下垂直移动有关;(2)倾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不一定对称,具体分布受断层两侧以及断层本身介质的物理性质影响;(3)褶皱类型地震的高烈度区分布特点要根据地震的断层位错和地震时褶皱隆起两方面的信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