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5篇
  免费   1405篇
  国内免费   2040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70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7429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174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368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540篇
  2013年   415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511篇
  2006年   452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36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Europe, fossil fruits and seeds of Rhodoleia (Hamamelidaceae) have been describ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o the Miocene, whereas no fossil record of Rhodoleia has been reported in Asia, where the modern species occur. Herein, 21 fossil leaves identified as Rhodoleia tengchongensis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e Upper Pliocene of Tengcho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The fossils exhibit elliptic lamina with entire margins, simple brochidodromous major secondary veins, mixed percurrent intercostal tertiary veins, and looped exterior tertiaries. The leaf cuticle is characterized by pentagonal or hexagonal cells, stellate multicellular trichomes, and paracytic stomata. The combination of leaf architecture and cuticular characteristics suggests that the fossil leaves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genus Rhodoleia. The fossil distrib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genus Rhodoleia might originate from Central Europe, and that migrated to Asia prior to the Late Pliocene. Additionally, insect damage is investigated, and different types of damage, such as hole feeding, margin feeding, surface feeding, and galling, are observed on the thirteen fossil leaves. Based on the damage frequencies for the fossil and extant leaves, the specific feeding behavior of insects on Rhodoleia trees appears to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early as the Late Pliocene. The high occurrence of Rhodoleia insect herbivory may attract the insect-foraging bird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pollination.  相似文献   
992.
康定大厂沟金多金属矿点赋存在志留系茂县群中,受左行走滑体系内的剪切裂隙控制,为硅化-金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点。成矿与区内海西期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矿(化)体在空间分布上受"非典型"Reidel剪切系统模式控制。区内基性岩脉两侧或附近的P,R和R’型剪切裂隙或蚀变破碎带是找矿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浙中地区后山店花岗斑岩体进行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锆石Lu-Hf同位素的测定。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值为148.5 Ma±1.2 Ma(MSWD=1.4),说明浙中地区有晚侏罗世侵入岩的存在,属于燕山早期晚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成岩时代可能代表了古太平洋构造域下的板内岩浆活动和陆缘弧间的过渡阶段。锆石的εHf(t)值为-10.3~-3.5,均为负值,二阶段模式年龄tHf2(Ma)变化范围主要集中于1 400 Ma~1 829 Ma之间,反映其物质来源可能为中元古代下地壳基底物质,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幔源组分的参与。  相似文献   
994.
詹瑜 《江苏地质》2015,39(2):207-210
主要论述了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产恐龙足印化石地层的岩石地层归属和地质时代,认为这套地层应归于大盛群,而不宜归于青山群或孟疃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江苏东海南古寨村一带大量恐龙足印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江苏不产恐龙化石的空白,而且也为该县增添了新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95.
为给砂宝斯金矿床的勘探和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总结了多年的野外观察资料,并通过镜下鉴定、人工重砂、电子探针等方法对该矿床的矿石矿物、金矿物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的矿石类型为贫硫化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次为毒砂,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他形、交代、固溶体分离结构,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构造。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其赋存状态以硫化物中包裹金和脉石粒间金为主,主要为微粒金及次显微金,呈微细分散状态。除Au元素外,矿床中其他元素均不具有综合利用价值,有害元素含量低。  相似文献   
996.
河南栾川南泥湖和上房沟花岗岩体与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本文用电子探针测试方法,分析了南泥湖岩体和上房沟岩体中黑云母的成分特征。结果表明,2个岩体中黑云母均具有高硅、富镁、低铝和贫铁的特征,属镁质黑云母。2个岩体的结晶温度分别为730~830℃和750~860℃,氧逸度(logfO2)分别为-8.5~-7.0和-8.0~-6.5,结晶压力和深度分别为72~120MPa、54~127MPa和2.62~4.37km、1.97~4.63km,有利于南泥湖-三道庄和上房沟超大型钼矿床的形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2个岩体均属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属深源中浅成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7.
云南盐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揭示盐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盐津地区滑坡多发生于第四纪松散坡积斜坡,崩塌多发生于砂岩、页岩、泥岩软硬相间结构斜坡与灰岩高陡悬崖,泥石流多发生于河谷沟谷;地质灾害控制性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诱发因素包括地震活动、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和采矿活动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对贵州锦屏新元古代下江群地层剖面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下江群地层常量元素具有中等Si O2含量,介于57.54%~88.91%之间,平均68.32%,较低的Ca O含量(一般1%),较高的K2O/Na2O,Al2O3/Ti O2比值及较低的TFe2O3+Mg O含量。稀土总量ΣREE介于46.5×10-6~306.3×10-6之间,平均值为152.5×10-6,ΣLREE/ΣHREE为8.73~21.6,平均12.96,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下江群各组段δEu在0.7~0.8之间,为弱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总体为右倾,而轻稀土分馏中等,重稀土分馏较低,表现在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斜率较大,重稀土趋于平坦。通过各组段地球化学特征参数与参数投点可得: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平略组与隆里组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构造环境相似且呈过渡变化,初步认为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沉积,而平略组与隆里组为大陆边缘的边缘海沉积。  相似文献   
999.
海南文昌地区第四系沉积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文昌市东部沿海一带是华南地区第四系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其分布受新生代晚期形成的新构造格局的控制。通过对第四系沉积物特征、粒度分析、重矿物锆石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进行年龄测定,并选用206Pb/238U年龄做谐和年龄频谱图。认为该区第四系松散沉积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物源。八所组与烟墩组的沉积物源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北海组的沉积物源区明显不同于八所组和烟墩组。这种物源的差异性可能直接导致了第四系成矿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东莞厚街黑头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测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151.6 Ma(晚侏罗世),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2(70%),富K2O(4%);相对贫Al2O3(12%~14.4%),贫Sr、Ba、Eu、Ti和P;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具明显的负铕异常。多方法综合判断认为黑头山花岗岩具明显的A型花岗岩特征,属弱过铝质A1型花岗岩,应是燕山期岩石圈拉张减薄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侵入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