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63篇
  免费   8260篇
  国内免费   11714篇
测绘学   3596篇
大气科学   7071篇
地球物理   8076篇
地质学   25950篇
海洋学   6909篇
天文学   3397篇
综合类   3245篇
自然地理   9493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605篇
  2022年   1748篇
  2021年   1883篇
  2020年   1858篇
  2019年   2298篇
  2018年   1745篇
  2017年   1994篇
  2016年   2032篇
  2015年   2198篇
  2014年   2907篇
  2013年   2881篇
  2012年   2973篇
  2011年   3104篇
  2010年   2573篇
  2009年   3274篇
  2008年   3210篇
  2007年   3303篇
  2006年   3308篇
  2005年   3064篇
  2004年   2772篇
  2003年   2563篇
  2002年   2218篇
  2001年   1930篇
  2000年   1932篇
  1999年   1738篇
  1998年   1443篇
  1997年   1128篇
  1996年   942篇
  1995年   780篇
  1994年   756篇
  1993年   606篇
  1992年   443篇
  1991年   377篇
  1990年   242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165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1.
关于海岸破波带内悬沙浓度水平和垂向分布的研究对于计算海岸输沙率和地形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进行了规则波、波群和不规则波三种波浪情况破波带内悬沙浓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的试验测量。试验在大尺度波浪水槽进行,接近实际海岸波况尺度。给出了破波带内多断面悬沙垂向分布的细致测量结果,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预报实际海岸破波带内悬沙浓度水平和垂向分布解析表达式,讨论了形成这些分布的物理原因和不同波况、不同破波带区域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浙南近海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虾类30种,隶属于10科21属,以对虾科(Penaeidae)虾类最多,其次为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长臂虾科(Palaemonida)位居第3位。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虾类2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6.97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3种;冬季鉴定出虾类25种,平均生物量为1.65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gitalis)、中国毛虾、中华管鞭虾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7种;春季20种,平均生物量为2.22 kg/km2,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东海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中华管鞭虾等3种;夏季16种,平均生物量为10.36 kg/km2,优势种有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和中华管鞭虾等2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均低于冬季。秋冬季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低,夏季受到台湾暖流外侧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高,且各季节间由于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陆源性冲淡水的影响,盐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使得该区域的物种不得不适应一个跨度较大的温盐范围,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海面风不仅是驱动上层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 其能量也是维持海洋表层流动的主要机械能来源。为了分析南海表层流风能输入的变化, 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1901—2010)资料估算了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结果表明, 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输入的能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 110年间分别减小了约56%、65%和49%。导致风能输入减小的最主要因素是风应力的减弱(减小了35%)。由于南海受季风系统的控制, 风向表层流及其各成分输入的能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风能输入最强, 高值区位于南海西部及北部区域, 呈一个显著的“回力镖”状结构。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南海环流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山东省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以二等水准路线、全球定位系统(GPS)、基岩标分层标和地下水监测为基础的"四网合一"地面沉降监测体系,INSAR监测实现了山东全省覆盖。监测成果显示,山东省地面沉降主要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聊城市茌平县,沉降速率呈加快趋势,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海岛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海岛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生态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兼顾海岛资源环境特点,研究形成海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权法、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模型评价了典型海岛地区——普陀区与定海区2009-2015年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普陀和定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稳步提升趋势,各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节能减排相关措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最后,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综合管理框架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对于隧道和煤矿井巷的安全掘进 ,超前预报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掌子面前的特殊环境限制及多种干扰的严重影响 ,给隧道及井巷超前预报技术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在瞬变电磁理论的基础上 ,引入新的电磁传播理论———电磁导弹技术 ,作为对该技术的初步探索 ,文章论证了该技术在隧道超前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并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取得的新的技术突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hemainpurposeofthisstudywastodeterminethemagnitudeandfrequencyofharmfuldiatomanddinoflagellateoutbreaksinHongKong’swesternandeasternwaters (e .g.LammaStraitsandPortShelterrespectively)fortheperiodJanuary 1 997toDecember1 999.Thiswasdoneinordertod…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high-resolution echelle spectroscopy of 20 stars in 16 systems catalogued as members of the TW Hydrae association, and 16 stars identified as possible new members. We have calibrated the range of coronal and chromospheric activity expected for such young stars as a function of spectral type by combining our observations with literature data for field and open cluster stars. We also compute space motions for TWA members and candidate members with proper motion measurements, using two techniques to estimate distances to stars lacking direct trigonometric parallax measurements. The mean space motion of the four TWA members with known parallaxes is  ( U , V , W : −10.0, −17.8, −4.6) km s−1  . 14 of the candidates have properties inconsistent with cluster membership; the remaining two are potential new members, although further observation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is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20.
The Cassini spacecraft, en route to Saturn, passed close to Jupiter while the Galileo spacecraft was completing its 28th and 29th orbits of Jupiter, thus offering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direct study of the solar wind-Jovian interaction. Here evidence is given of response of the Jovian magnetopause and bow shock positions to changes of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of the solar wind magnetic field, a phenomenon long known to occur in equivalent circumstances at Earth. The period analyzed starts with the passage over Cassini of an interplanetary shock far upstream of Jupiter. The shock's arrival at Galileo on the dusk-flank of the magnetosphere caused Galileo to exit into the solar wind. Using inter-spacecraft timing based on the time delay established from the shock arrival at each spacecraft, we point out that Galileo's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Jovian bow shock appears to correlate with changes in the disturbed north-south reversing field seen behind the shock. We specifically rule out the alternative of changes in the shape of the bow shock with rotations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as the ca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