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8篇
  免费   906篇
  国内免费   2030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014篇
地球物理   791篇
地质学   2858篇
海洋学   2344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6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To provide better access to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and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denudation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we compiled a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set of fission‐track (FT) and (U–Th–Sm)/He (He) ages for apatite and zircon in bedrocks. These thermochronometric ages are compiled from 90 literature sources and 1,096 localities, and include 418 apatite FT ages, 851 zircon FT ages, 42 apatite He ages, and 30 zircon He ages. Many FT ages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however, the number of He ages is limited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The compiled data are spatially biased; for instance, more data are reported for the Chubu and Kinki districts and the Pacific coast of the Shikoku Island, whereas less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the Tohoku and Chugoku district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rc‐scale uplift‐denudation history, further thermochron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lesser‐studied regions and more He thermochronometric measurements are desired. This compilation will be updated and provided on the website of the Fission‐Track Research Group in Japan ( http://ftrgj.org/index.html ).  相似文献   
962.
The barrier islands that fringe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Outer Hebrides are globally unusual in that they are developed on a planated bedrock (strandflat) surface. They also contain the most extensive area of machair (a distinctive vegetated sandy plain) in the British Isl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se barrier islands and investigates the controls on their structure. The barriers form extensive (300-1000 metres wide) but thin (1.5-2 m) surficial deposits typically resting on bedrock. In areas where depressions exist in the bedrock, and where sediment supply permits, transgressive dunes underlie the machair. A distinctive machair facies of sub-horizontal, undulating reflections, which are laterally continuous over tens of metres i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barriers at each site. This reflects episodic deposition of windblown sand up to the level of the water table. Thereafter any additional sand is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ystem to accumulate in topographic lows as lake fills, or on topographic highs as ‘high machair’. Eight radar facies were identified, the extent and presence of which vary between the study sites. Bedrock topography and sediment supply are interpreted as the dominant controls on variability in barrier structure.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3.
夏季平流层盛行强东风,Rossby波能量难以从对流层向上传播至平流层,而冬季平流层盛行西风,Rossby波能量容易上传,因此以往对Rossby波能量向平流层传播的研究多考虑冬季的情况.而事实上,因为夏季高原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并非只有强东风存在,所以Rossby波能量也可能在南亚高压区向上传播,从而影响平流层的温度、风场及大气成分等.因此,本文利用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5年夏季南亚高压区Rossby波能量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Rossby波能量可以从南亚高压西北部的窗口区上传至平流层,最高可到达平流层顶,而在南亚高压的其他部分,Rossby波能量均不能穿越对流层顶上传或穿越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南亚高压西北区Rossby波能量可以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原因是盛行西风,且西风急流出现的频率很小,同时涡动热量通量异常引起的垂直分量的第一项对其上传有很大贡献.南亚高压东北区也盛行西风,然而Rossby波能量不能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原因是强西风出现频率较高,且温度脊与高度脊位相相近,不利于上传.南亚高压南部均盛行东风,在平流层中下层均为稳定层结,因此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南亚高压西南区在对流层位于青藏高原环流的伊朗高原下沉区附近,层结稳定,并且温度脊超前于高度脊,所以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而南亚高压东南区在对流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幅合带,层结不稳定,存在Rossby波能量较弱的上传,达到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该区域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的温压场配置也为Rossby波能量在对流层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64.
地震深度定位对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有较大的依赖性。选取2017年安徽及周边M_L 1.5以上地震,使用PTD与单纯型定位方法,分别配置华南模型与AH2015模型进行重新定位,研究不同模型对安徽地震深度的定位影响。研究表明,使用PTD方法,配置AH2015模型时定位深度略大,且符合安徽区域地震实际深度的记录台站较多;使用单纯型定位法,配置两种模型所得定位深度差距不大,且深度分布均匀。说明PTD方法定位地震深度对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的依赖程度较大,AH2015模型比华南模型更加符合安徽区域实际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965.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和石化微生物细菌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拖网采集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证实在南海水合物远景区发育有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形态类似于烟囱,主要由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铁矿和一种未知的矿物组成。保存了很可能是石化的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碳酸盐岩矿物的δ^13CPDB为-51.24‰~-51.757‰。碳酸盐岩矿物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无Ce和Eu异常、微弱的轻稀土亏损和中稀土富集特征,表明形成于还原的缺氧环境,显示了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指示在南海北部水合物远景分布区内冷泉活动的近海底可能发育有水合物。  相似文献   
966.
通过南海西南部湄公河口MD01—2393孔和MD97—2150孔的高分辨率粘土矿物和粒度分析,及铷、锶、钕同位素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和湄公河盆地晚第四纪190ka以来的风化剥蚀和东亚季风演化历史。铷、锶、钕同位素研究证实这两个孔的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湄公河流域的直接输入。蒙脱石/(伊利石 绿泥石)值和蒙脱石/高岭石值指示了化学风化历史,而陆源碎屑颗粒的粒径比值2.5~6.5μm/15~55μm则指示了湄公河沉积物的供给能力。相对高的比值发生在间冰期,表明强盛的夏季风降雨和减弱的冬季风环流;相对低的比值对应于冰期,表明强盛的冬季风和减弱的夏季风,揭示出东亚季风气候驱动的风化剥蚀演化历史。东亚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表明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67.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968.
华南地区干旱气候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华南地区15个站近50年的年(季、月)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干旱年景进行分析,并做气候预测。采用极差法计算各站点年雨量的临界值,评定严重干旱年和一般干旱年。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年雨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1961~2003年间,平均4.3年有一个干旱年,14.3年有一个严重干旱年。介绍了几种实际预报中用到的旱涝预测方法:指数曲线方程预报方法、时间序列多周期特征值叠加预报法、综合气候预测方法、最优遥相关分析预报方法。对华南地区未来10年总的旱涝趋势的预测结论是:2005年雨量偏多,2006~2008年偏旱为主,2009~2012年是多雨期。  相似文献   
969.
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我国海洋渔业管理进入全面有序的管理时代。文章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产量主要来自刺网,占累计总产量的72.90%。剩余产量模型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68 632.99~31 0518.85 t,平均为251 765.59 t。2017年实施最严格的休渔制度后,当年的捕捞努力量投入和渔业产量均未超过最适值,当前总可捕量可设为158 515 t。文章研究结果可为该鱼种限额捕捞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0.
在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珊瑚礁白化现象日趋严重,珊瑚礁健康状况、珊瑚种群数量和丰富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基于2005-2007年QuickBird卫星影像、2011-2012年QuickBird/WorldView-2卫星影像和2016-2018年GF-1/2卫星影像等3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以西沙永乐群岛羚羊礁、中建岛等14个岛礁为研究区(以下统称永乐群岛),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方法结合人机交互信息提取方法完成了3期永乐群岛的珊瑚礁底质类型分类,并通过珊瑚礁底质类型变化分析了永乐群岛珊瑚礁白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提出了一种珊瑚礁白化程度分级的方法,将永乐群岛白化状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白化4个等级,通过分析发现在监测时段内14个岛礁中有13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白化,其中10个发生了重度白化(白化率20%以上),1个严重白化(羚羊礁,白化率为33.36%);(2)根据监测数据统计,上述珊瑚岛礁的白化主要是由珊瑚丛生区白化引起的,2005-2018年永乐群岛珊瑚丛生区白化面积占总的发生白化区域面积的70.55%;(3)14个岛礁中只有甘泉岛的活珊瑚覆盖在逐渐增加,活珊瑚覆盖面积由2006年5月10日的87.13 hm2增加到2018年3月7日的107.80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