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4篇
  免费   1147篇
  国内免费   1051篇
测绘学   234篇
大气科学   628篇
地球物理   1448篇
地质学   2177篇
海洋学   572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6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钙离子是海洋11种常量离子之一,与钠、钾等离子的保守性不同,钙离子在海洋中的分布表现出微小但系统的变化。钙离子的变化往往与海洋碳酸钙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有关,所以,钙离子可直接指示海洋碳酸钙通量(深层海洋碳通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又会改变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通过钙离子变化也能间接探讨海洋碳酸盐系统和海洋吸收CO2的能力。介绍了以碳酸钙溶解形成超额钙为主的海洋钙离子多种非保守行为及其控制过程,讨论这些过程对海水组成和海洋碳酸盐系统的影响,探讨未来海洋酸化条件下钙离子可能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效应,最后展望在南海开展钙离子精细行为的研究意义。   相似文献   
82.
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内涵,评价了植被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系统阈值理论、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评析了各种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在未来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中应加强生态体系健康标准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研究中还必须注重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特性,充分利用“3S”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试验设备,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不同研究区域的基础信息,为建立植被生态需水理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3.
北京市地铁暗挖施工沉降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猛 《北京测绘》2008,(3):67-71
仅以北京市地铁4#线张自忠车站主体暗挖施工的沉降监控项目为研究背景,对穿越城市主干道的车站结构暗挖施工进行连续性的沉降变形监测;从地下构筑物暗挖施工的工序变化与地表沉降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在预测基础上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多层次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其变形规律与稳定性,实现了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84.
黑河中下游荒漠区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对黑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区植被和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以土壤水分在各调查样地中的差异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水文特征,采用种的丰富度和多度来代表荒漠植物多样性研究了荒漠植物,包括隐花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土壤水分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荒漠植物的多样性,而通过影响其它生境因子又间接地影响着多样性的维持。因此,如何维持中下游相对稳定的土壤水分来源是该区荒漠植物多样性保育今后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5.
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诸方面研究成果,综述了上游山区成水环境、中游绿洲用水环境和下游荒漠天然绿洲水成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通过对各种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在大尺度上,流域上下游表现出阶段性的一致性水环境演变趋势;在小尺度上,则表现水环境演变的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方面,在空间上,流域上、中、下游水环境演变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驱动作用各有侧重;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尺度上气候变化与流域人类活动耦合作用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6.
胶东半岛金矿床的矿体(脉)均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这种控矿的脆/韧性叠加构造的显著特点是多期(次)活动的叠加,经过了早期的韧性剪切、后期的脆性压扭性碎裂岩化、晚期的脆性张性断裂叠加3个阶段.脆/韧型叠加构造与按"构造相"划分的脆-韧性剪切带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性质和演化历史完全各异的两类断裂构造.金矿往往直接产于张性断裂之中,但是在同空间中更早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和压扭性碎裂岩则对金矿化的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7.
以边坡极限平衡理论及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圆弧滑动破坏模式为基础,在考虑框架、锚杆对土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基于圆弧滑动条分法的思想利用积分法建立了内部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模型和最危险滑移面搜索模型。确定滑移面圆心坐标为几何控制参数,推导了安全系数计算模型中各变量与滑移面圆心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获得了滑移面几何控制参数与内部稳定性安全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网格法对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最危险滑移面的圆心坐标进行动态搜索和求解。最后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程序,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验算,讨论了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明适用,较传统的经验分析方法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8.
西南某坝区中缓倾角结构面具有分别倾向上游和下游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结构面接触情况,首先将结构面分为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两大类。其中,刚性结构面属于裂隙型;软弱结构面根据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可以细分为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泥夹岩屑型3个亚类。断层类结构面具有垂直于断层走向,由高高程到低高程,由泥夹岩屑型岩屑夹泥型岩屑砾型裂隙型逐渐过渡的发育规律。最后在分析抗剪试验资料和分类及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抗剪强度指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89.
钻孔揭示,该水电站河谷谷底发育着深厚覆盖层及卸荷松弛带。深厚覆盖层纵向上可以分为3层:下部和上部为正常的河流相,中部为多成因堆积物加积层;谷底浅表部岩体结构松弛,完整性差,裂隙张开、泥质充填,裂面严重风化锈染。研究表明,谷底松弛是由于河流切至谷底时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岩体剪切破坏;并经过漫长的卸荷回弹及风化作用在谷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松弛带。  相似文献   
90.
We have reinvestigated the mid-Cretaceous plume pulse in relation to paleo-oceanic plateaus from accretionary prism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and we have correlated the Pacific superplume activity with catastroph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Paleo-oceanic plateaus are dated at 75–150 Ma; they were generated in the Pacific superplume region and are preserved in accretionary prisms. The volcanic edifice composed of both modern and paleo-oceanic plateaus is up to 10.7 × 106 km2 in area and 19.1 × 107 km3 in volume. The degassing rate of CO2 (0.82 − 1.1 × 1018 mol/m.y.) suggest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retaceous global warming. The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paleo-oceanic plateaus in accretionary complexes indicates that Pacific superplume pulse activities roughly coincided at the Permo-Triassic boundary and the Vendian–Cambrian boundary interval. The CO2 expelled by the Pacific superplume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The initiation of the Pacific superplume contributed to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 near the Vendian–Cambrian boundary;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events in Earth's history. The scale of the Pacific superplume activity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scale of drastic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