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2篇
  免费   928篇
  国内免费   925篇
测绘学   473篇
大气科学   417篇
地球物理   826篇
地质学   2156篇
海洋学   651篇
天文学   885篇
综合类   316篇
自然地理   3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The clustering of fracture orientations is important for tectonic studies and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this study, a real‐coded genetic algorithm was adopted to fitting a mixed Bingham distribution to orientation data by maximizing the log‐likelihood fun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The maximiza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 because the function has multimodality and singular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algorithm was effective for this problem. Given the orientations of dilational fractures, the present method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stress axes and stress ratio of each of the fracture groups but also the maximum non‐dimensionalized fluid pressure at the time of their 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 software calculates the 95 % error ellipses of the concentration axes. The present method found that the orientations of ore veins of the Akenobe Mine, SW Japan, should be partitioned into three clusters. It is shown that two of the groups had distinctive Zn and Sn contents, and that the ore fluids had overpressures only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at the time of the deposition of Zn‐ and Sn‐rich veins.  相似文献   
972.
Ian Metcalfe 《Island Arc》2016,25(2):126-136
Limestones exposed north of Raub, Pahang, Malaysia, and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entong‐Raub Suture Zone and the westernmost margin of the Sukhothai Arc terrane, yield a late Dienerian (late Induan) conodont fauna. The co‐occurrence of Neospathodus dieneri Sweet (morphotypes 1, 2 and 3) and 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 Sweet represents the 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 3 sub‐zone of the Neospathodus dieneri Zone. The sampled limestone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northwards extension of the Jerus Limestone which crops out near Cheroh and Jerus villages, significantly extending the known outcrop of the Jerus Limestone northwards. The Jerus Limestone is interpreted as hemipelagic and formed in a foredeep or forearc setting on top of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formed by eastwards subduction of the Palaeo‐Tethys during the Lower to Middle Triassic.  相似文献   
973.
Recent field prospecting in the Cretaceous sequences of the lower Narmada valley ha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ree isolated archosaur teeth from the upper part of marine Cretaceous rocks of the Bagh Group. The specimens were recovered by surface prospecting from an oyster‐bearing green sandstone bed occurring at the top of the Coralline Limestone (Coniacian) from a site near Phutibawri village, Dhar District, Madhya Pradesh, India. Of the three teeth recovered from this horizon, two are identified with abelisaurid dinosaurs and the third one with an indeterminate crocodile. The abelisaurid teeth conform to the premaxillary and maxillary tooth morphology of Majungasaurus and Indosuchus. Earlier reports of abelisaurid dinosaurs from India ar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Maastrichtian) Lameta Group of Jabalpur, Pisdura (Central India) and Balasinor (Western India) and Upper Cretaceous (Late Maastrichtian) Kallamedu Formation (South India). As no associated age diagnostic fossils are found, the specimens described here are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pre‐Late to Late Maastrichtian age based on the known ages of the underlying and overlying formations. The new finds, therefore, document stratigraphically the oldest occurrence of abelisaurid dinosaurs known from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相似文献   
974.
深部高承压水地层裂隙岩体冻结温度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栋伟  周艳  靳鹏伟  李阳  张瀚 《冰川冻土》2016,38(1):140-144
通过深部高承压水地层冻结法凿井现场实测,获得矿井裂隙岩体各个层位测温孔的温度和盐水去回路干管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测温孔实测温度在冻结初期呈线性下降规律;当温度继续降低到岩石的结冰温度以后,降温速率逐步增加;当冻结帷幕达到设计温度时,实测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外圈管外侧测温孔降温速率最慢,两圈管之间位置的测温孔降温速率最快;位于不同位置不同层位的测温孔降温速率不一致,其中位于92m深度的卵石层(C1#测温孔)降温速率为0.54℃·d-1,位于209m深度的砂质泥岩(C3#测温孔)降温速率为0.9℃·d-1;根据实测温度可以预测地层形成冻结帷幕的交圈时间、厚度、平均温度等冻结设计参数.深部裂隙岩体冻结温度实测资料对指导冻结帷幕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75.
姜鹏  戴峰  徐奴文  李天斌  李彪 《岩土力学》2016,37(Z2):483-492
将S变换时频分析技术引入微震信号波形分析领域,通过震源破裂尺度,研究微震信号频率特征与岩体变形破坏之间的联系。以西南地区3个水电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将大量微震监测数据作为统计样本以减小外部因素对参数计算的影响。在该基础上统计、分析岩体破裂尺度与微震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结合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微震与多点位移计监测资料进行工程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岩体破裂尺度增大时微震信号高频成分减少,表现出低频特征;在围岩变形过程中微震信号高频成分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演化规律,围岩发生明显变形前微震信号出现由高频向低频转移的现象,因此,可将聚集区域内微震信号频率降低作为该区域岩体宏观变形破坏的前兆信息。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微震监测的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6.
水幕系统是决定地下水封洞库运营的关键,水幕孔设计是水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国内首个在建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为背景,运用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水幕孔间距以及隙宽对地下洞室水封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倾结构面条件下,水平水幕孔的间距以及隙宽对水封性具有重要影响。在计算工况中,水幕孔间距为10 m时,水封效果最好;水幕孔间距为30 m时,无法满足水封要求;相同水幕孔间距条件下,隙宽越大,水封效果越好;主洞室拱顶区域,水封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7.
崔强  孟宪乔  杨少春 《岩土力学》2016,37(Z2):195-202
扩径率和入岩深度是影响岩基挖孔基础抗拔承载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开展8个不同扩径率、不同入岩深度挖孔基础的现场真型上拔静载试验,从荷载位移变化规律、抗拔承载力和地基岩体破坏模式三方面分析了扩径率与入岩深度对基础抗拔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径率对荷载位移曲线初始线性阶段影响显著。采用图解法分别获得代表基础低、中、高3种承载能力的抗拔承载力QL1、QDLI、QL2,分析表明,随着扩径率与入岩深度的增加,基础抗拔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两种因素对基础承载力影响机制不同,扩径率可明显提高初始弹性阶段的承载力QL1,而入岩深度可明显提高塑性阶段的承载力QDLI和QL2。通过分析地基破坏时地表岩体裂缝的分布特征,得出岩基中上拔岩体的破坏模式与基础结构型式无关,均是从基底开始出现裂缝,沿着一定角度的开口延伸至地面,直至地基发生破坏,并且破坏范围随着入岩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基础施工安全性、经济性和机械化程度,建议优先选择加深入岩深度的措施来提高基础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978.
海面风场是海洋学的基本参量,获取海面风场对了解海洋的物理过程以及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宽阔的海域面积及复杂的海面状况通常使南海海面上的风场信息很难被及时获取。ENVISAT A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监测海面的微波雷达传感器,可实时获取海面风场数据。本文基于已有ASAR数据对南海海面风场进行反演实验,首先将结合高斯曲线拟合的FFT风向反演方法应用于南海风向反演,并参考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 (CCMP)风场数据去除180o方向模糊获得海面风向。然后,将高斯曲线拟合-FFT风向与传统的峰值-FFT风向进行对比,最后将准确率较高的高斯曲线拟合-FFT风向分别输入CMOD4模型和CMOD5模型获得海面风速大小。实验结果与CCMP参考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在风条纹不明显的情况下,利用结合高斯曲线的FFT风向反演方法和CMOD4模型风速反演方法可有效地进行南海海面风场反演。该成果对利用SAR数据实时获取南海大面积海面风场信息,尤其是观测点缺乏海域的风场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9.
王辉  刘小宇  郭建科  孙才志 《地理研究》2016,35(6):1193-1202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实现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全民管理思路。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记录梳理,就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概念、服务动机、服务决策、服务内容、服务支持和服务机制深入剖析,从庞大有序的服务系统、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机制;提炼出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四个支持:宣传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支持和立法支持。并以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和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尚需研究的诸多内容,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80.
李如意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2):483-490
毛乌素沙地处于多层次生态地理景观过渡带,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研究该生态脆弱区极端气温变化,有利于揭示全球气温变化与局地气温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气象灾害预防提供参考。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法、因子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突变特点、相互关系,探讨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和极端气温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暖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上升;冰日日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下降。(2)除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外,其余8项极端气温指数均发生突变,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3)冷指数大幅下降是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并且各冷指数间、各暖指数间相关关系显著。(4)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东北方向(榆林及鄂托克旗)冷指数呈现大幅减少,西南方向(横山及盐池)暖指数呈现大幅增加。(5)ENSO事件具有使毛乌素沙地极端最高气温降低的作用以及使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作用。(6)10项极端气温指数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仍将呈现冷指数下降、暖指数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