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23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41.
鄱阳湖饶河段重金属污染水平与迁移特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简敏菲  游海  倪才英 《湖泊科学》2006,18(2):127-133
鄱阳湖饶河入湖段是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为了研究其污染现状,本文于2005年3月平水期对鄱阳湖饶河段的水体、底泥、土壤及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迁移特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饶河段水体中的重金属除Pb的含量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外,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饶河段底泥及河滩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相比,Zn、Cd的平均值超出了三级标准,而Cu、Pb的含量指标均符合三级标准;通过地质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饶河段重金属底泥除Zn污染为中度污染以外,其他各种重金属污染为轻度污染或偏中度污染,且饶河段底泥中Cu、Zn、Ph三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饶河段水生植物对Cu、 Zn、Ph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根据富集系数评价表明,植物对Cu的平均富集能力相对较强些,其次是Pb和Zn,多数水生植物表现出对Cd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642.
探讨了不同浓度Cu2+长期暴露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色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较低浓度下(0.25mg·L-1,0.5mg·L-1)生长受到刺激,而在高浓度下(1.5mg·L-1)则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效光化学效率(Yield)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Cu2+非常敏感,它们均随Cu2+的升高而显著下降;Cu2+暴露对光合作用速率也具有抑制作用;而在Cu2+长期暴露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组高,但提高的程度随Cu2+浓度升高而下降。这些结果说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作为三角褐指藻受到Cu2+胁迫的灵敏指标;光合作用与生长并不耦合;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呼吸作用速率升高可能能够降低Cu2+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  相似文献   
643.
三氯生对小球藻的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三氯生(Triclosan) 对小球藻(Chlorella spp) 生长状况、藻细胞光合色素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检测三氯生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藻细胞密度随药剂浓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且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96 h 半抑制效应浓度 ( EC50 ) 为 0.065 0 mg·L-1,属于高毒;三氯生明显抑制小球藻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并对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有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4.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升高,引发海洋表层海水逐渐酸化和升温,对大型海藻产生耦合效应。因此,本文设置了两种CO2浓度梯度(450×10–6和1 200×10–6)和三种温度梯度(26℃、29℃和32℃),从光合作用、细胞代谢产物、碳氮积累和酶活性方面探讨长心卡帕藻响应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的环境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 CO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长心卡帕藻的Fv/Fm影响显著(P<0.05),在两种CO2浓度条件下,Fv/F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酸化条件与非酸化条件下可溶性糖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海水升温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在两种CO2水平下,升温均会降低藻体游离...  相似文献   
645.
为探讨经济褐藻羊栖菜人工幼苗对阳光紫外辐射变化的响应,在全波段阳光辐射省(PAB,280~700nm)、去除UV-B辐射(PA,320~700nm)和光合有效辐射PAR(P,400~700nm)三种辐射处理及不同辐射水平下培养羊栖菜幼苗,并测定了其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紫外辐射(UVR)存在情况下(PA,PAB)还是滤除UVR(PAR)时,高辐射水平条件下(55%),羊栖菜幼苗都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而低辐射水平下羊栖菜的生长速率较低。在不同辐射处理之间,随着辐射水平的增高,UVR的抑制效应逐渐突显。UVR降低羊栖菜幼苗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相似文献   
646.
鲁安怀  李艳  黎晏彰  丁竑瑞  王长秋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7-2022102007
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合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但合成有机物所需能量来源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术界。早期地球上丰富的硫化物半导体矿物可将太阳光子转化为光电子,提供持续的能量来源。也正是由于矿物光电子能量较高,在非生物途径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方面具有优势。其中半导体矿物自然硫转化太阳能产生的光电子能量,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高的矿物光电子能量,不仅能直接还原CO2分子为甲酸物质,还可催化其他生命基础物质的合成。在全球陆地系统中暴露在阳光下的岩石/土壤表面普遍被一层铁锰氧化物“矿物膜”所覆盖,光照下含半导体矿物水钠锰矿的“矿物膜”产生原位、灵敏、长效的光电流,显示出优异的光电效应。生物光合作用中心Mn4CaO5在裂解水产氧过程中产生成分和结构类似水钠锰矿的结构中间体,地球早期“矿物膜”中水钠锰矿可能促进了锰簇Mn4CaO5与生物光合作用的起源与进化。早期地球半导体矿物为生命起源基本物质的合成提供直接能量来源,矿物光电子能量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与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7.
珊瑚虫-虫黄藻共生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并分析了珊瑚虫-虫黄藻共生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珊瑚共生系碳的来源、碳利用机制及其碳循环的影响因素等.其中,珊瑚共生系碳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光照和温度)、化学因素(CO2分压、营养盐、污染物)和生物因素(珊瑚共生系的营养方式),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珊瑚共生系的生理活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来影响其碳循环.最后提出碳循环的一些研究重点:1)珊瑚虫-虫黄藻共生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2)珊瑚虫-虫黄藻共生系统碳循环影响因素的耦合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开展碳循环的影响机理研究;3)采用微传感器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并加强它们在珊瑚虫-虫黄藻共生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4)珊瑚共生系呼吸作用对有机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钙化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珊瑚共生系内部碳循环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48.
王娜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23,47(6):124-129
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在自然界积累,并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裂解,产生粒径小于5 mm的碎片和颗粒,即微塑料,全球的水生生态系统都发现有一定程度微塑料污染。各种水生动物,包括人类经常食用的鱼、虾和贝类等水产动物,都不可避免摄入微塑料,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微塑料中含有添加剂,其表面可以吸附周围环境的化学物质甚至微生物。动物和人摄入微塑料,可通过胃肠道转移到其他器官,给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从水产动物中的微塑料、人体暴露途径和潜在毒性3个方面,对水产食物链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健康的潜在危险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49.
利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值和光照强度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东海原甲藻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30℃,最适温度22~28℃,低于9℃和高于33℃,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2~35,最适盐度28~30;适宜的pH范围较小,为6.0~9.0, 最适pH值范围7.5~8.5,与所生活的海洋环境一致,pH高于9.5,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pH10.0可致死全部细胞;光饱和点在600 μmol/(m~2·s)附近,在更高光强下没有发生光抑制.测定的对光合作用适宜的条件和最适条件与他人培养试验结果一致,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现场的生态调查结果吻合.表明通过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对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的响应,可以掌握藻类生长繁殖对主要生态因子的要求以及对这些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了解赤潮藻的生理生态特性是认识赤潮发生机理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为认识赤潮发生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