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8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测绘学   795篇
大气科学   934篇
地球物理   1887篇
地质学   2922篇
海洋学   1295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10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相似文献   
122.
内陆河流域山区水文与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河西走廊黑河干流山区流域为例,从山区水文循环、水文与生态系统以及径流形成和预测等方面讨论山区流域水文和生态相互作用研究的有关问题。山区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和固态、液态降水组成变化主要受制于海拔和地形的影响,而不同海拔和地形条件下的下垫面不同土地覆被和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则主要影响蒸散发量。对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小循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水文和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问题。至今,对山区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需要研究山区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在山区水文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在维持和保护山区生态和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内陆河流域山区水文过程复杂而综合性强,须加强对山区径流形成机理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改善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3.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4.
对于GPS短基线,载波相位双差观测量已基本消除了卫星轨道误差、钟差、大气折射误差等系统偏差的影响,主要包含距离观测量信息及随机测量误差,其中测量误差是高频的测量噪声,小波变换可将GPS载波相位双差观测量中的观测噪声(高频部分)分解出来。本文利用Coiflets小波基函数对GPS快速定位的原始载波相位双差观测量进行5层分解,通过重构第5层低频系数获得去除噪声的"干净"的载波相位双差观测量,然后利用"干净"的双差观测量进行最小二乘参数估计,以减小测量噪声对GPS快速定位病态方程解的扰动。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GPS快速定位中模糊度浮点解的精度,仅利用几个观测历元的数据就可以准确地固定模糊度。  相似文献   
125.
介绍了高放废物处置库天然类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了类比研究中涉及的地球化学问题,包括核素溶解度和化学形态研究、核素迁移速率研究、核素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并总结相关问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6.
在城区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快速成长且集中,随之而来的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面密度增加,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及破坏水文循环。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长期水文量影响,建立一个适宜的城区水循环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选定台湾台北的六馆抽水站集水区进行分析,模式参数经过敏感度分析、率定与验证。采用改变不同透水铺面设置比例的方案,评估其对径流量、入渗量、蒸发散量的改变。并分析设置不同比例屋顶雨水贮集系统对地表径流量及供水量的改变。所建立的城区水循环模式是评估土地利用改变造成水文量的改变的一个有效工具,并可提供决策者做为城区土地利用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7.
王兵  刘竹梅 《地下水》2008,30(5):67-70
介绍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原理,并通过模型在莱州水资源规划中的实例分析,得到了莱州现状及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水量优化供需计算结果,对莱州市水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体现了计算机模拟优化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8.
李辉 《甘肃地质》2008,(3):27-35
刘家坪黄铁矿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是一个面临闭坑的矿山。对矿区刘家坪组火山岩机构的研究,将是进一步寻找矿体的关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刘家坪铜-锌矿区刘家坪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区古火山机构及其岩相构造的基本特征,建立了火山岩层序、喷发旋回和喷发类型。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对郑州市城区深部基岩层热储的岩性、构造、热源及盖层条件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区热储特征,并首次提出了断裂循环型带状热储构造网络体系的构思,这对该区今后深部基岩层热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0.
GM(1,1)动态模型在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为例,详细阐述了地下水水位时间序列的GM(1,1)动态模型的原理和建立过程,并根据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99.27%,等级属于Ⅰ级,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