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5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杭州湾北岸南竹港-龙泉岸段实测岸滩断面资料的统计分析,进而对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动态模拟预报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因长江来沙减少以及侵蚀/淤积波自东向西移动,导致近10a来该岸段岸滩处于侵蚀状态,其中岸线整体后退;因季节性的波侯作用,岸滩具有冬淤夏冲的特征,岸线则表现为冬涨夏退,因局部工程作用影响的岸线则具有冬退夏涨的特征。此外,基于-3m和-8m等深线构建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预报岸线的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3.
在我国,岩溶是一种分布比较普遍的不良地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工程安全。本文依据大连开发区域小窑湾的区域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情况,分析了该区岩溶形成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本区域岩溶的发育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岩溶灾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4.
广东流沙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宁  王彦  申玉春  李再亮 《海洋与湖沼》2013,44(5):1306-1310
对流沙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流沙湾叶绿素a含量变化在0.09—25.35mg/m3之间, 平均2.91mg/m3。叶绿素a含量有明显的月变化, 各站位叶绿素a含量在3—5月份较低, 最高出现在8月份和11月份, 平均4.58mg/m3, 出现二个峰值。同一站位不同月份叶绿素a含量总体上差异显著(P<0.05)。流沙湾的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是6.89—1482.55mgC/(m2·d), 平均242.74mgC/(m2·d)。初级生产力不同月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中, 11月份最高, 8月份和翌年1月份次之, 3—5月份初级生产力处于最低水平。流沙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有明显的水平分布, 最高值出现在湾中央处的4号站和湾北部的5号站, 最低值出现在湾口西部的1号站和湾底南部的9号站, 各站位之间总体上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5.
东山湾位于台湾海峡南口的西岸,属于潮控型半封闭海湾.本文章通过对M1站1周年的流速、流向及对应的风速、风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站正压流动特征显著,潮流日不等现象较明显,相邻潮次中涨急流速明显小于落急流速.观测期间,M1表、中、底3层实测最大涨潮流速分别为83,78,71 cm/s,实测最大落潮流速分别为152,104,100 cm/s.夏季表层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冬季各层余流速相差则较小.径流是M1站的余流的主要因子.夏季,径流对表层作用最为明显,其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中、底层由于受温盐跃层产生的斜压效应作用,出现较长时段的北向余流;冬季东山湾平面和垂向温、盐分布均匀,各层余流流向均为落潮方向,且表层往底层方向,流速变幅不大.由于其半封闭型的海湾形态,风应力对东山湾的余流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6.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观鸟生态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观鸟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概要梳理之后,分析了杭州湾湿地公园发展观鸟旅游的条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杭州湾湿地公园发展观鸟生态旅游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7.
对应用约瑟夫-新德那模式进行海湾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海域水流、混合深度值的选取及特殊污染物的存在等是影响预测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潮流憩流状态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混合速度,污染物基本上以近似于半圆形呈π弧度的角度向水体混合扩散,预测结果与污染物实际迁移扩散状况大致吻合;潮流非憩流或大部分时间为非憩流状态时,海域水流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影响较大,混合角度与海流流速成反比,污染物向水体扩散的实际混合角度要小于π弧度,预测的结果与污染物实际迁移扩散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海域水流对污染物迁移距离产生很大影响,水流愈大,污染物迁移的距离就愈远。混合深度的取值也直接关系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若按可能受影响范围海域的平均水深值作为混合深度取值,其预测结果要比水深取2m时的预测结果更接近真实状况。对已达标排放的废水进行影响预测时,结果与实际情况接近,而对高浓度石油类的废水含量的影响预测却与实际情况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28.
河网海湾水动力联网数学模型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维显式、二维隐式水动力联网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一维、二维全隐河网海湾水动力联网数学模型。该一维河网模型采用Preissmann四点隐式格式,用节点水位控制法进行数值计算,二维海湾模型采用改进型双向隐式(DSI)法进行数值求解。在河口一维、二维连接处,水力因子通过接口断面法传递,无需重叠一个一维河段来传递水力因子,避免了口门处二维网格需取较小尺度的问题。模型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及横门、洪奇沥口门海域做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河网海湾水动力联网数学模型是可行的,可以用于河网、河口治理工程的数值研究。  相似文献   
129.
何继山  梁杏  李静  杨吉龙 《地球科学》2015,40(7):1215-1225
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是进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华北平原地区很少进行完整的第四纪全取心深孔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分析.对天津渤海湾G1和G2孔第四纪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提取.对比提取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兼容性, 沉积层理厚度越薄, 兼容性越明显; 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刻画得更为细致, 粒级-标准偏差方法不适合深孔沉积物整体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G1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粒度峰值为6.700μm、15.650μm、36.240μm、176.900μm、282.100μm、716.800μm; G2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粒度峰值为0.578μm、176.000μm, 分别对应6个和3个粒度分布区间, 指示两孔整体上的沉积物来源及沉积环境空间存在差别.G2孔相对于G1孔整体上的沉积强度大且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适合于开展高分辨率的古环境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30.
赤潮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渤海湾赤潮观测数据(2003年5月~9月),对藻类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选择出影响藻类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然后对主要环境因子作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赤潮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