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the hymenosomatid crab Elamenopsis kempi was calculated for a period of 18 months from a subtidal area of the Garmat-Ali river, southern Iraq. The highest average individual somatic energy was attained in spring. Maximum populati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were attained by the summer cohort and the minimum values were exhibited by the overwintering cohort.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average population biomass were followed throughout the sampling period. Average total annual population production was 13.2 g DW · m-2· a-1 and the P/B ratio was 5.9. These valu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most common crustacean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02.
103.
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于2006年秋至2008年夏,对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的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集到布伦托海轮虫30种,主要优势种有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a longiseta)、奇异六腕轮虫(Hexarthra mira)、方形臂...  相似文献   
104.
李永祺  张鑫鑫 《海洋与湖沼》2021,52(5):1067-1074
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内容大多交叉、重叠。为利于学科发展,文章在简述学科的产生与定义的基础上,强调学科之间要加强合作,适当分工。建议:海洋生态学侧重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并积极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生物海洋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把推进对海洋的认识放在首位,加强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的耦合,为海洋在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中展现活力。据此,以渔业海洋学、海洋生态灾害和生物对地质的作用为例,阐述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理解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王娟  范迪 《海洋科学》2004,28(3):9-11
研究了海水浓度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淡水中添加海水超过35%时,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废水的化学耗氧量(COD)的效果随着海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海水10%~25%时,COD的去除效果好,25%时COD最高总去除率可达87.8%.处理效果几乎与纯淡水的对照组(COD总去除率88.6%)等同。  相似文献   
106.
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9,自引:12,他引:97  
孙军  刘东艳 《海洋学报》2004,26(1):62-75
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分析中常用的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物种丰富度依赖型、丰度依赖型和实测浮游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以2或e为底)、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1-D或1/D形式)、Margalef指数、Berger-Parker指数、McIntosh指数、McIntosh均匀度指数、Brillouin指数、Brillouin均匀度指数、Fisher α指数和Q统计指数等不同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多样性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一般情况下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Fisher α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相遇指数和Pielou指数的综合使用是较合适的,但对Margalef指数和Fisherα指数的结果要谨慎解释.并在综合应用各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07.
温泉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钙华是在泉水、河水、湖水、洞穴周围沉积的非海相碳酸钙沉积物。钙华是陆地水循环过程中物质迁移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钙华的形成有助于了解局部水文循环中的物质迁移规律并间接了解古气候与古水文地质条件。部分温泉的泉口附近沉积有形态多样的钙华。本文综述温泉钙华的形成过程、钙华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水化学条件是钙华沉积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水动力条件是钙华沉积的充分条件,生物效应对钙华沉积起到加强的作用,沉积环境通过影响水化学条件或水动力条件间接控制钙华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8.
随着有色金属采选建设项目的增加,选矿生产的耗水量日渐为公众及管理部门所关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除精矿粉中会带走精矿重量约10%的水分外,绝大部分排放水是尾矿矿浆经输送至尾矿库澄清后排出的。因此从环境保护及提高水的利用率角度考虑,选矿废水应回用,而尾矿的排放方式又对生产用水回用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110.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