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1799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为古岩溶喀斯特化与受后期构造叠置改造的孔、洞、缝等组成的非均质储层,储层具有规模不同、空间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复杂组合特征以此为对象通过分解地震波场不同特征信号,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储层目标的叠前叠后地震预测技术,不同特征地震预测结果经综合叠置验证分析,实现了残丘体上叠置的孔、洞、缝及古地貌的精细刻画及表征,展示了缝洞空间纵横交错的叠置关系,提高了复杂储层空间展布规律的认识及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62.
山东胜利油田车镇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以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为基础 ,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 ,进而提出研究区 5种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 :溶蚀孔隙型、溶蚀孔洞型、大型洞穴、风化裂隙型以及构造裂隙型储渗空间。通过研究认为 ,这 5种储渗空间构成了研究区的 5类储层 :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以及洞穴型储层 ,其中以风化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以及溶蚀孔洞型储层为主。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井资料 ,对 5类储层的特征进行总结 ,从而进一步对潜山储层发育作出评价 ,将研究区储层发育带分为 3类 ,提出车镇地区下古潜山储层主要沿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规律展布的观点。  相似文献   
63.
成像测井技术在碳酸盐岩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只依靠常规测井判断碳酸盐岩裂缝、溶孔、溶洞很困难.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对碳酸盐岩水平井储层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解释,并能准确识别出碳酸盐岩目的层裂缝的性质、大小、开度、溶蚀孔洞原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同时并利用测试、酸压资料验证了使用成像测井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4.
High-pressure, high-temperature diamond growth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system C–K2CO3–KCl at 1050–1420 °C, 7.0–7.7 GPa. KCl is of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strong effect of halogens on the phase relations of carbonate-rich systems [Geophys. Res. Lett. 30 (2003) 1022] and because of the occurrence of KCl coexisting with alkali silicate–carbonate fluids in natural-coated diamond [Geochim. Cosmochim. Acta 64 (2000) 717]. We have used system C–K2CO3–KCl as an analogue for these mantle fluids in diamond growth experiments. The presence of KCl reduces the potassium carbonate liquidus to ≤1000 °C at 7.7 GPa, allowing it to act as a solvent catalyst for diamond growth at temperatures below the continental geotherm. This is a reduction on the minimum diamond growth temperature reported in the alkali-carbonate–C–O–H system [Lithos 60 (2002) 145]. Diamond growth using carbonate solvent catalysts is characterised by a relatively long induction period.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KCl also reduced the period for diamond growth in carbonate to 5 min; no such induction period appears to be necessary. It is suggested that KCl destabilises carbonate, allowing greater solubility and diffusion of carbon.  相似文献   
65.
基于二维小波变换的FMI图象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FMI资料中定量提取参数,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从实际FMI资料中分离出反映溶孔、溶洞、裂缝的子图像。本文给出的方法,考虑图像像元邻域的特征,应用二维小波变换求出目标与背景边缘的点集,按这个边缘点集的坐标点所对应的原图像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作为分割阈值进行图像分割。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从实际的FMI资料中准确地分割出孔洞、裂缝的子图像并且可以按深度段连续自动处理,为后续定量计算参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6.
白云岩成岩收缩晶间孔、洞、缝与构造网状缝相互沟通可以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但是这种复杂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布随机性强、发育程度和差异性大,储层预测难度大。本文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白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例,提出地球物理综合预测碳酸盐岩裂缝的方法。本文描述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实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in unidirectional flow and its prediction through existing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A flume experiment of four sand samples collected on Oahu, Hawaii, provides 29 se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data in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The measured transport data are compared with direct predictions from four energy-based transport models developed for siliceous particles. Corrections for the grain-size, fall velocity, and critical velocity of calcareous sand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are applied to the model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calculations and measured data. The comparison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particle shape plays in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All four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give consistent predictions an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measured data. Two of the models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corrections in both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indicating that such an approach may provide an interim solution for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相似文献   
68.
高林志  柳永清 《地质论评》2005,51(4):23~31,131~132-i0002
在河南嵩山地区青白口系何家窑组中可识别出一个碳酸盐岩微亮晶脉集中的层位,笔者等结合微亮晶脉自身的特征、成分和伴生的地震引起的其他变形特征,以及通过显微镜和核磁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微相研究,认为嵩山地区板状微亮晶脉与华北块体东缘胶辽徐淮地区的泥晶脉特征一致,是由地震液化形成的产物,该层位代表了一个地震活跃期。同处华北块体南缘的豫西鲁山和陕西南部相对应的青白口系层位(洛峪口组和巡检司组)也发现了同期的地震记录。笔者认为嵩山地区微亮晶脉的出现应与华北块体南缘构造事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69.
青藏高原腹地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是特定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生长期环境信息。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该区高山嵩草样δ13C值在-25.63‰~-27.95‰间,平均值-26.63‰;高寒草原区混合样δ13C值于-26.29‰~-27.73‰间,平均值-27.04‰。高山嵩草样δ13C值总体呈现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正偏趋势,研究区北部高寒草原区混合植物样也呈现出由南向北富重碳同位素趋势。这些变化规律被认为是主要受降水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区域内降水条件的展布规律则是受高原夏季风运移方式的控制。对植物δ13C值与地理位置的回归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与地理位置相关,高山嵩草样(r=0.44603,n=29,p<0.05)和混合样(r=0.8112,n=5,p<0.1)均表现出对区域降水环境条件的良好响应。据此,以该区植物δ13C值为背景,进行合理推算,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区和湿润区界限的位置。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