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从FMI资料中提取定量信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对FMI图像数据进行分割.即从实际FMI资料中分离出反映孔洞、裂缝的子图像,然后用相应的方法对分割后的子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提取相应参数.本文通过研究大量图像分割算法,认为奇异点多阈值分割算法、基于过度区的分割算法、Hopfield网络方法、基于图像间模糊散度的阈值化算法是FMI图像分割的有效方法,实现了从FMI图像中将地层中有用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时,为了得到孔洞及裂缝的形状参数,本文还研究了轮廓跟踪标识边缘的方法以及根据标识的边缘进行填充的算法.在此基础上,也研究了根据目标边缘坐标计算目标的长度、宽度、圆度、裂缝密度、孔洞密度等参数的方法.上述所有方法在SUN工作站GeoFrame平台上开发成功,通过对LX45等八口井的处理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对比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岩性图像,但目前对它的应用还仅仅限于定性分析。FMI静态图像数据是一组色标值阵列,其数值反映了电阻率的高低。碎屑岩地层按其粒度大小划分为泥质、粉砂质和砂质3种岩性,将图像色调信息通过他们的电阻率定量转换为岩性信息。建立了基于图像面积分割原理将FMI图像转换为3种岩性的相对含量的方法,实现了将FMI成像测井与常规测井联合处理解释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定量的砂泥体积含量岩性剖面及半定量的钙质胶结强度等信息。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定量计算碎屑岩的岩性粒度剖面,进而得到测井相剖面和辅助沉积微相解释。  相似文献   

3.
对于裂缝、溶蚀孔洞发育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如何从测井资料中提取裂缝、溶蚀孔洞信息是评价储层有效性的关键问题.为了从电成像测井静态图像上准确地分割出清晰的裂缝、溶蚀孔洞子图像进而提取其参数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图像分割技术的电成像测井资料缝洞面孔率提取方法.以钮扣电极电导率曲线为对象,先消除井壁凹凸不平导致的地层背景噪声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图像分割方法得到包含裂缝和溶蚀孔洞目标的子图像,根据子图像提取裂缝-孔洞总面孔率、裂缝面孔率、孔洞面孔率等信息.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的电成像测井数据提取了缝洞面孔率参数,还利用同井岩心CT扫描图像计算的平均缝洞面孔率、双侧向电阻率、常规测井资料三孔隙度模型计算的相对连通缝洞孔隙度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试油验证.对比表明,电成像测井裂缝-孔洞总面孔率、裂缝面孔率、孔洞面孔率与岩心CT扫描图像平均缝洞面孔率、双侧向电阻率、相对连通缝洞孔隙度、试油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一方面验证了采用本文方法提取的裂缝-孔洞总面孔率、裂缝面孔率、孔洞面孔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表明所提取参数可用于指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以塔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测井解释一直是测井解释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一种从提取和优化裂缝指标、计算裂缝概率、评价裂缝概率可信度到计算综合裂缝概率的测井解释方法.在研究中,提取密度\|中子孔隙度差异指标和FMI测井裂缝参数指标,并采用R型聚类分析,对常规测井裂缝指标和FMI测井裂缝参数指标进行优化,形成了优化的裂缝指标集;提出裂缝概率可信度评价的方法.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解释方法,给出了塔河油田两口井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5.
溶蚀孔洞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是重要的流体储集空间,研究成像测井(FMI)图像孔洞连通域标记及信息定量拾取很有意义.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全井壁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经图像灰度化、中值滤波处理后,通过阈值分割得到能够反映井壁溶蚀孔洞特征的二值图像,孔洞表现为黑色暗斑.基于等价对处理的图像连通域标记算法具有快速、不重复标记的优点,利用该算法,可准确地从二值图像中标记溶蚀孔洞连通域,进而可对每个连通域进行目标信息拾取,包括孔洞尺寸、连通域面积、圆度等.利用反映溶蚀孔洞发育程度的面孔率曲线对图像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可拾取每一层段溶蚀孔洞面孔率、分选系数及溶洞密度值的分布等非均质信息,能够定量地评价溶蚀孔洞发育、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储层,也是FMI图像应用于岩石孔洞结构信息定量表征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小波的医学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像分割技术是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构造一个正交多小波,把图像在尺度空间展开,对不同分辨级下的小波系数采用不同阈值进行分割处理。应用自动和交互相结合的分割方法,通过对目标区域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交互确定目标区域的大致灰度范围。在综合考虑图像的边缘和区域的基础上,确定精确的阈值,将目标组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通过对计算机断层扫描医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和对比实验,得到的图像清晰度明显提高,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得到较清晰的感兴趣区域,而且还能获得较清晰的边缘特征。  相似文献   

7.
三种算法联合迭代反演求取最佳剩余静校正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估算剩余静校正量可看作是以激发点及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为模型参数的、以叠加能量为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值的搜索问题.当地震记录的剩余静校正量大而信噪比较低时,应用相关统计法不能有效地拾取静校正量.本文分别采用了CMP道集内道间互相关法、图像边缘提取的Laplacian算法及DFP算法,三种不同算法联合迭代反演可求取最佳的模型参数,使目标函数值达到或接近于全局最优.理论试算及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解决低信噪比及大静校正量造成的周期跳跃等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8.
二次曲面工件在工业中比较常见,为测量物体内部的二次曲面,本文采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获取物体的断层图像序列,利用U-net图像分割网络获得断层图像上的目标区域,对分割结果的边缘进行检测和曲线拟合并堆叠成三维点集,通过曲面拟合获取物体曲面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边界提取和界面参数的拟合工作,拟合误差在1%以内,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9.
地震资料的高阶伪希尔伯特变换边缘检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了一种用于边缘检测的高阶伪希尔伯特变换,它吸收了时频分析的局部化特性和传统希尔伯特变换的思想,调节其时窗宽度和阶数可以实现不同的输出.信号模型及实际图像的处理结果表明,高阶伪希尔伯特变换能提取出各种类型的边缘信息,边缘表达完整、定位准确.利用这一方法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它能突出地震资料的奇异信息.可用于描绘地层精细结构,地层的识别和追踪,裂缝、河道和断层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CV模型的CT图像分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医学图像边缘模糊、不均匀性等特点,使用传统的Chan—gese(CV)模型方法难以达到分割要求,同时该方法存在计算量大、分割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V模型改进的分割算法,在水平集演化迭代过程中,根据当前主动轮廓线的位置,引入图像局部灰度信息,提高了水平集能量项的有效性和该模型的收敛速度,并提出了一种关于图像序列的分割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图像中感兴趣目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多时相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精确度和运算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的变化检测算法.利用Contourlet变换多尺度、多方向性和各向异性等性质,对图像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再对分解后的数据进行独立分量分析,利用改进的基于牛顿迭代的固定点ICA算法分离出互相独立的数据分量,然后将分离后的数据分量转变成图像分量,最终对变化图像分量经阈值分割实现变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PCA、基于ICA、基于小波变换与ICA三种变化检测算法相比,本文算法能有效地分离出变化信息,减少了计算的复杂性,得到的变化图像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且对背景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混沌微粒群和二维Otsu法的图像快速分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二维Otsu法在求取最佳阈值时存在计算量大,及微粒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且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一种将混沌微粒群优化算法和二维Otsu法相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利用混沌微粒群优化算法,实现二维阈值向量的快速全局搜索。实验证明,该算法对复杂图像具有良好的分割效果和较强的实时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多分辨率、多波段的遥感图像信息进行融合,原始图像经小波变换,分解成多个子图像,选择适宜的小波基,进行分块处理,再做逆变换,进行图像融合重构,使得融合后的图像最大限度地保留多波段光谱信息的同时,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局部目标的清晰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小波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A full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modeling program is writt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borehole electric image well logging tool. The response of well logging is computed in the formation media model with a single fracture. The effect of changing fracture aperture and resistivity ratio to the logging response is discussed. The identification ability for two parallel fractures is also present.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mula of fracture aperture from borehole electric image logging data is set up. A case study of the model well is done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for-mul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rmula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foreign one.  相似文献   

15.
测井曲线的小波变换特性在自动分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研究了信号在特定函数作为小波基时其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的特征,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特性对测井信号进行地层划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得到测井曲线的形态特性随空间坐标的变化信息;二是利用小波变换过零(极值)点的特征在不同尺度上的反映,提取不同尺度下的奇异点作为分层的待参考点,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分层点.并结合实际应用,验证了利用该方法处理测井信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腹部CT图像中组织分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割与改进的快速水平集的交互式分割方法。首先对人工给定的一个待分割目标的初始轮廓作膨胀运算,将所得内部边界所有像素点作为源点、外部边界像素点作为汇点构造图,并通过图割方法对CT图像进行初步分割,然后以膨胀所得内部边界作为初始轮廓,通过基于区域竞争主动轮廓模型(RCAC)的...  相似文献   

17.
用可视化技术分析虚拟现实环境下三维地震数据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可视化方法分析三维地震数据,直接观察数据中隐藏的地质现象。方法:将第每个反射子波用一个粒子模型表示,来自同一反射面的子波粒子相互叠合成一个同相面。为加快显示速度,将一个三维地震数据体转换为三维二值图像,用有序扩展算法追踪同相面所在的三维连通域,细化后得到反射面的坐标数据。再在虚拟现实系统下的对反射面进行立体显示,直观地分析地下地层的结构。结果 实际数据试验得到了反射面的三维形态及断层的分布规律,立体显示更深刻地揭示了复杂地质现象及其规律。结论 只有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才能直观地看到地下地层的真实场景,真正实现三维数据的全三维解释,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  相似文献   

18.
At the geothermal test site near Groß Schönebeck (NE German Basin), a new 3D seismic reflection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study geothermal target layers at around 4 km depth and 150°C. We present a workflow for seismic facies classification and modelling which is applied to a prospective sandstone horizon within the Rotliegend formation. Signal attributes are calculated along the horizon using the continuous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 We use a short mother wavelet to allow for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relatively short reflection signals to be analysed. Time-frequency domain data patterns form the input of a neural network clustering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s. Neural model patterns are adopted during iterative learning to simulate the information inherent in the input data. After training we determine a gradient function across the self-organizing maps and apply an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 called watershed segmentation. The result is a pattern clustering based on similarities in wavelet transform characteristic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wavelet transform patterns were found for the sandstone horizon. We apply seismic waveform modelling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modelling tests indicate that thickness variations have a much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wavelet transform response of the sandstone horizon compared with reasonable variations of seismic attenuation. In our interpretation, the assumed thickness variations could be a result of variable paleo-topography during deposition of predominantly fluvial sediments. A distinct seismic facies distribution is interpreted as a system of thicker paleo-channels deposited within a deepened landscape. The results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geothermal test s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