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7篇
  免费   1132篇
  国内免费   1981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855篇
地质学   5349篇
海洋学   179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42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31.
进一步了解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利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的大量三维地震剖面和一些钻井资料,并结合东营凹陷南坡缓坡带区域构造背景及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王古1潜山初始发育于印支期,后经燕山期拉张断陷,切割为断块并抬升,最后于燕山期定型,为典型的缓坡盆倾残丘潜山。该潜山被NW向和NE向断裂切割,潜山高部位侵蚀风化严重,上覆孔店组盖层及沙河街组烃源岩,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顶部形成侵蚀残丘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32.
The S/V Shoyo, of the Hydrographic Department, Japan Coast Guard, has conducted high-density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measurements along the 32.5°N line in the North Pacific every year from 1990 to 1993 as a part of the Japanese-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These XBT data are analyzed here, focusing on year-to-year variations of the inventory and core layer temperature (CLT)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Large year-to-year changes are found in the NPSTMW CLTs estimated in longitudes between 140°E and 160°E. CLT values were found of 17.4°C in 1990, 17.1°C in 1991, 17.3°C in 1992 and 17.6°C in 1993. Inspection of the wintertime westerlies over the formation are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this change in CLT can be qualitatively attributed to the strength of atmospheric cooling in the formation area in the previous winter. Although a larg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NPSTMW inventory was also found, it is hard to stat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CLT and atmospheric forcing.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easons may affect the inventory. 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 thermocline depth in 1991 was shallower in the sea area east of 180° than in 1992 and 1993. Associated with this change, the North Pacific central mode water (NPCMW), characterized by thermostad with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4°C to 11°C, appears in the sea area east of 180° in the 1992 and 1993 cross sections. The 1993 cross section, which ranged from the Japanese coast to the we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possessed another thermostad in the surface layer, with a temperature of about 17°C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ross section, off Californi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3.
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的氨基酸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三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腐植物质水解氨基酸的研究,试图阐述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演化与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4.
对中国黄土标准剖面———洛川黄土剖面之下的上新世红黏土进行了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洛川红黏土堆积于约2.6~3.2 MaBP期间,从而确定世界惟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的风尘开始堆积的年代约为3.2 MaBP。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表明,洛川风尘堆积序列记录了上新世到第四纪古气候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35.
以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榴辉岩的围岩——套程度不同的糜棱岩化岩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其显微形变的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石英组构特征及动力学信息,并讨论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和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36.
鸭绿江洪季的河口最大混浊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1 994年 8月在鸭绿江河口的水文和悬浮泥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洪季鸭绿江河口的最大混浊带 ,出现在第一个河口锋面内侧。它的核心处盐度小于 1 ,从上游带入河口的细颗粒泥沙多数被河口第一锋面截留 ,还有一部分上游来沙穿过该锋面 ,聚集在河口第一和第二锋面之间。垂向密度环流作用和絮凝作用在鸭绿江洪季最大混浊带的维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0.
海山铁锰结壳基岩岩石学特征及其生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海山铁锰结壳基岩类型与结壳壳层生长的关系。对麦哲伦海山及中太平洋海山区取得的铁锰结壳及其基岩样品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2个区域基岩岩石类型主要有玄武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其中麦哲伦海山玄武岩为块状构造,中太平洋海山玄武岩则主要为气孔-杏仁状构造,多发生蚀变或完全蚀变,硅质岩颗粒物质主要是硅藻,碳酸盐岩则以晶质灰岩为主,结壳壳层厚度在各类基岩类型上都有变化,以在玄武岩和碳酸盐岩上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