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0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81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079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闽西南坳陷带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铁、铜、金、煤、石灰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永定樟坑-张岩下位于该带的西南部,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工作,对已发现的主要矿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了新的矿产地.文章论述了樟坑-张岩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初步认为是复成因层控型矿床,是由于石炭系与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中、中酸性岩浆侵入而发生较大规模的夕卡岩化,成矿热液沿断裂面和层间滑脱构造面进一步对碳酸盐岩进行改造、交代而成.  相似文献   
892.
滇中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强 《地质与勘探》2009,45(4):352-357
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是元古宙昆阳裂谷中的典型"东川式"铜矿床,具有层构双控、构造改造明显、多种矿体类型共存的特点.应用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鉴定了主要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认为矿床受一系列轴向北东向的紧闭倒转复合倾伏褶皱和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的控制,进一步总结了构造控矿特征;经构造筛分,厘定了构造体系,提出北东向构造带是主要控矿体系,该体系的主演化期为晋宁期-澄江期,叠加了印支期的变形,晋宁期-澄江期的改造作用使围岩中铜质活化、转移、富集成矿;概括出"层楼式"、"背斜+断裂"、"多字型"构造控矿型式,为深部隐伏矿定位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3.
著名的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中有许多成因相似的铜镍矿床,本文在野外调查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成分测试,对香山铜镍矿床矿石矿物成分做了详细研究,将矿石矿物划分为Fe-S系列、Fe-Cu-S系列、Fe-Co-Ni-S系列、Fe-Co-Ni-As系列、Fe-Co-Ni-As-S系列和碲化物。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岩浆熔离成矿期、岩浆热液成矿期和表生风化期;通过矿物成分晶体化学式计算,阐述了矿物的赋存状态和成因。香山岩体锆石U-Pb年龄(285±1.2)Ma髴,镍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298±7.1)Ma[1],成岩、成矿年龄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94.
包古图斑岩铜矿床的钛矿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量薄片鉴定的基础上,本文对包古图斑岩铜矿的钛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钛矿物为榍石、钛铁矿和金红石。其中榍石在成岩期和成矿期均有形成,但主要见于成矿期的钾化阶段,与钾长石、黑云母共生;在后期的青盘岩化和沸石化阶段也有出现,但含量相对较少。成岩期的钛铁矿很少见,成矿期各蚀变阶段均有分布,但最常见于钾化阶段。金红石仅见于成矿期,钾化阶段早期可与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等共生,还见有被榍石包裹的细粒金红石,青盘岩化阶段亦有形成,与绿泥石共生。这些钛矿物最常出现于黑云母颗粒内部或其附近,这可能是斑岩型矿床的特征之一。榍石SiO2和CaO含量与理论值接近,TiO2偏低;钛铁矿均含锰,MnO含量1.97%~4.49%,还见有锰钛铁矿;金红石含有一定量的SiO2和FeOT,个别颗粒还含有少量Al2O3、MgO和P2O5。钛矿物组合特征表明包古图含矿斑岩为I型,形成于较高氧逸度环境,侵位深度不大。  相似文献   
895.
新疆青河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位于阿尔泰山脉东南缘,NNW向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与NW向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交汇处偏东南位置。该矿带由卡拉先格尔Ⅰ、Ⅱ、Ⅲ号和玉勒肯矿区组成,其含矿斑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围岩为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玄武岩,其中围岩局部地段也发生了矿化。矿石矿物主要由浸染状黄铜矿、辉钼矿和斑铜矿以及细脉状黄铜矿组成。本文对卡拉先格尔Ⅱ和Ⅲ铜矿区含矿斑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矿斑岩的锆石时代分别为390.2±4.9Ma和393.3±9.8Ma,反映了含矿斑岩侵入时代为中晚泥盆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火山岩-侵入岩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该斑岩铜矿的成矿构造背景为中晚泥盆世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896.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岩石化学指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江西城门山和内蒙古乌努格吐山2个斑岩型铜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用于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的岩石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常量化学组分MgO、CaO和Na2O等在斑岩型矿化体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在中酸性岩中的丰度值,w(Na2O)/w(K2O)、w(CaO)/w( MgO)值随Cu矿化强度增强有规律地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斑岩型矿化体的存在及其矿化强度。此项成果丰富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相似文献   
89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探明资源已开采殆尽,深部找矿(-500--2000m)应是当务之急。根据勘查与开采资料的综合研究,该区的控矿条件可概括为:岩石圈减薄事件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前提,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是区域成矿的主要关键,地表断裂构造样式是深部构造的响应,前陆盆地沉积建造是成矿作用的优越围岩条件,铁、铜矿床的岩浆岩蚀变特点明显不同,埃达克质岩可视为找铜矿床的间接标志。对于今后深部找矿提出4个思路:①火山岩盆地下部的深部找矿思路;②目标地层的深部找矿思路;③复合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思路;④接触带“多台阶”的深部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898.
新疆阿吾拉勒西段穷布拉克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穷布拉克铜矿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山西段,矿床产于古生界二叠系之上、下二叠统不整合界面之内外侧的火山熔岩及沉积火山凝灰质砂砾岩中,具明显层控特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矿化富集与断裂及火山-次火山热液活动有关,主要矿体受近EW向穷布拉克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裂隙带控制,矿床围岩蚀变较强烈,主要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相似文献   
899.
中甸岛弧带构造格架及斑岩铜矿前景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中甸岛弧带属于中国西南三江构造-岩浆-成矿带中义敦岛弧的南端,其中有2条蛇绿混杂岩带存在,即EW向展布的洛吉蛇绿混杂岩带和近NS向分布的属都蛇绿混杂岩带.前者是中甸岛弧带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分界线,而后者则将岛弧带内的东、西两个火山岛弧带分开.西部岛弧带较早,活动时期为250~237 Ma;而东部岛弧带相对较晚,活动时期在218~203 Ma.从岛弧带活动时段(250~203 Ma)分析,属都蛇绿混杂岩带所对应的洋盆(属都洋)的活动时段当在250 Ma之前后,与甘孜理塘洋活动时段相近.属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2条蛇绿混杂岩带内的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均表现为大洋拉斑玄武岩.中甸地区岛弧带内东、西两个斑岩带的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极大,尤以东斑岩带前景最佳,普朗斑岩铜矿床远景规模在大型以上.中甸斑岩铜矿将成为中国又一重要的斑岩铜(多金属)矿矿产地,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00.
青藏高原及邻区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基地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菊兴 《岩石学报》2019,35(3):617-624
西藏四大成矿带是特提斯洋漫长演化的产物,尤其近年来一系列超量富集铜金矿床的发现和勘查评价的成果,使得西藏不仅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和开发基地之一,更是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基地。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质工作艰辛、工作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带内众多关键地质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简称班-怒带)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受到严重制约。针对上述问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和主导的多个项目,与国内外12个高校、研究所、地勘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以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为技术手段,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1)从青藏高原中部构造、沉积、岩浆耦合等多方位出发,对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特提斯洋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为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2)对多龙矿集区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厘定、成矿动力学机制及矿床保存条件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建立了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深化了多龙铜资源基地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指出多龙矿集区作为藏北"明珠"般地潜力及特色,做实了藏西国家级有色金属储备基地。(3)对班公湖-怒江成矿造山带野外填图工作方法进行了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班-怒混杂岩带的1∶5万岩性+构造填图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同时研发的"短红外光谱+高精度AMT+高精度磁法+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在多个矿床的勘查评价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4)对班-怒带、冈底斯带新发现、新突破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完善和丰富了大洋俯冲-大陆碰撞的矿床成矿系列,识别出多种新矿床类型,为西藏主要成矿带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