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6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90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Gravity flow is a widely-distributed fluid type in nature. Various classification schemes of gravity flow are proposed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 scheme of turbidity flow and debris flow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e and sandy debrite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o clarify most typical facies marks of these two rock typ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urbidite and sandy debris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following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outcrop and core observation: If the graded bedding is developed in sandstone,it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turbidite;if the muddy rip-up clast or no bedding structure(massive sandstone)is developed in sandstone,it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sandy debri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most reliable signatures to distinguish turbidite and sandy debris. In addition,some other sedimentary structures such as deformation bedding,climbing ripple cross bedding,wavy bedding,parallel bedding,scouring surface,lithologic abrupt interface,and flute cast also have certain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judgment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background,vertical combination of lithofacies,geophysics and other materials whe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udy.  相似文献   
72.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蔡希源  张明学 《现代地质》1999,13(3):287-290
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陆相盆地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陆相盆地的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和首次洪泛面的识别标志都有别于海相地层。依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对松辽盆地的探索性研究, 对陆相盆地提出了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和首次洪泛面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73.
在滩浅海地震勘探中,由于海水深度和潮流的变化,在水面上按照预定位置沉放的检波器,在海底不可能放置在预定的位置。为此,利用基准网平差初至波定位方法对海底检波器位置进行了准确的二次定位,并对初至波二次定位和声波二次定位进行了比较分析。基准网平差初至波定位方法在KD-1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地铁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与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测量机器人的移动式周期变形监测方案在地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对基准网点和监测点的设计,以及对基准网点的确定进行了说明,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5.
在众多变形监测的方法中,GPS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像海湾大桥这样需要连续监测的建筑中。但是由于GPS成本过高,而限制其发展,本文中通过分析几种监测的方法,选择GPS多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系统拥有与常规GPS监测方法相当的精度,但是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可以应用于青岛海湾大桥的变形监测中。  相似文献   
76.
耿迅  杨天克  缪剑 《测绘科学》2010,35(4):65-67
由于机载GPS获取的数据是WGS84坐标系,定向测图时首先要进行坐标转换。本文讨论了7参数平面转换模型与GPS水准测量拟合高程异常的方法,研究了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的像控点布设问题,并对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只在测区四角布设控制点即可满足空三精度要求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机载三线阵航空摄影测量中高精度的7参数转换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是获取高精度空三的前提。  相似文献   
77.
在水下多目标的定位过程中,对不同目标发射源的标识和分辨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介绍一种方法,即在目标发射数据的文件头加上一个目标号进行标识。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三级顺序的数据分离,层层提取,能够分辨出不同目标定位所需的数据。  相似文献   
78.
重力流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流体形式,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切入点往往会提出多种重力流的划分方案。采用浊流和碎屑流的二分方案,对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的沉积特征展开综述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概括这2类岩石的沉积特征,明确具有指示意义的最典型相标志。研究表明,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中,可以通过以下典型特征鉴别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 砂岩内若发育以正粒序为特征的递变层理,则应该将其认定为浊积岩;若砂岩内发育泥岩撕裂屑、漂浮状泥砾或不含任何层理构造(块状砂岩),则应该将其认定为砂质碎屑流岩。这些特征是鉴别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最可靠的标志。此外,变形层理、爬升波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纹层、冲刷侵蚀界面、岩性突变界面和槽模等沉积构造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出现这些特征时需要结合沉积背景、岩相的垂向组合关系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9.
阶地型古老滑坡体形成后,长期受各种营力影响,导致古老滑坡地貌形态破坏严重甚至消失。目前遥感技术和普通工程地质调绘很难发现这些滑坡的存在,给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造成较大安全隐患。为准确识别形态特征不明显的古老滑坡体,从阶地物质结构特征演变入手,找到阶地受剪切破坏产生的典型物质结构特征,将地层结构错断、卵砾石异常定向排列、摩擦镜面和泥包粒的眼球构造等作为滑坡准确识别依据。首先采用沿沟谷进行工程地质测绘的纵横交错追踪法确定滑坡体纵向范围和滑面形状,再结合地貌特征推测各级、块滑坡平面范围和分布,最后用点状勘探工程验证和校正推测结论。可将其总结为由"地貌异常、沿沟追踪、面上推断、点状校验"组成的阶地型滑坡识别方法,即物质结构异常推断法。结合线状工程勘察设计各阶段工作特点,提出线状工程前期工作中阶地型滑坡识别步骤,并在临渭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0.
对2011—2017年山西及周边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在绝对点控制下重新做平差计算,从不同尺度分析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和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重点对不同基准的重力场累积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文中的平均值基准可以明显削弱单期数据或个别测点对重力场造成的非正常影响;②在山西地震带持续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形成了与构造断裂较为一致的重力梯度带;③山西地震带北部测段重力段差的变化幅值最大,南部次之但强于中部,反映了北部的构造活动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