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5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2014篇
测绘学   1395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2577篇
地质学   4743篇
海洋学   430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990篇
自然地理   4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523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400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52.
Shear Failure of a Clamped Dented Tubular Beam Under Lateral Imp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The shear failure of a rigid-plastic dented clamped tubular beam under the lateral impact of a mass is investigated. Both the denting and the impact point are in the middle span of the beam. It is assumed that denting does not spread during the shear sliding.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orce and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beam are very small at the moment of the occurence of shear failure, which means that the finite deformation effect can be neglected in the shear failure analysis. Also, some aspects of the initial impact energy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53.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54.
港口靠船桩工作性状计算的双参数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耀峰 《海洋工程》2002,20(2):38-42,48
港口靠船桩是承受重复性荷载或多循环荷载的一种横向承载桩。双参数法能较好地描述靠船桩 (单桩、群桩 )的桩土工作性状。用双参数法进行计算时 ,所给的地面条件必须由重复荷载或多循环荷载作用下实测出来。根据现场试桩资料 ,标定桩土参数 ,即k =mx1/n的指数l/n、桩土相对柔度系数α、桩土综合刚度EI等值 ,可以用来设计试桩附近局部地区同类条件下的其它长桩。对于没有进行试桩的某些工程 ,可以联合运用双参数法和p -y曲线法进行桩的分析  相似文献   
55.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6.
提出了 1种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剪切型体系的结构参数 (各层质量和层间刚度 )的方法———消去刚度法。该方法从剪切型结构体系的特征值问题出发 ,利用剪切型结构系统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特殊形式 ,通过消去各层的刚度系数 ,得到了结构系统的各层质量比表达式。在结构总质量已知的情况下 ,仅利用系统的任意两阶模态信息就可以确定出各层质量 ,并进而计算出层间刚度 ,实现了结构物理参数的递推识别。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该方法识别精度较高 ,便于工程应用 ,可以用于类似结构体系的物理参数的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57.
耗氧速率(OUR)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多采用分批实验法和呼吸测量仪测量耗氧速率,而耗氧速率的测量对于研究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及废水特性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OUR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1种简易的OUR测量装置,为检验测量装置的有效性,设计了相关实验进行验证。在内源呼吸实验中,测定了所用活性污泥的内源呼吸速率是5.1mgO2/L·h,污泥的衰减系数是0.0137h-1,比文献值略高。基质降解实验对人工配水(葡萄糖和淀粉)的耗氧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有3个显著不同的耗氧速率,分别为35mg/L·h,13mg/L·h,6mg/L·h,它们各代表葡萄糖降解、淀粉降解和内源呼吸的速率。内源呼吸速率高于前1个实验是由于基质降解过程中污泥量增加所致。并计算出异养菌产率系数Kd为0.63mgVSS/mgCOD,Kd略低于文献值。实验结果证明,该装置能很好的实现测量目的。  相似文献   
58.
依据模糊集合理论,提出了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的一种新方法,即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计算水位与观测水位的拟合程度,依模糊ISODATA聚类法的原理建立目标函数,以相应的聚类中心作为要求的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59.
主要介绍了我国近的来在海岸工程设计,建设中有关海浪数值模拟及环境参数选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0.
The regular wave interaction with a twin concentric porous circular cylinder system consisting of an inner impermeable cylinder and an outer perforated cylinder was studied through phys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model studies.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twin concentric cylinder model in a wave flume to study the wave runup and rundown at the leading and trailing edges of the perforated cylind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wave runup on the perforated cylinder is almost same as the incident wave heigh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predictive formulae for the wave runup and rundown on the perforated cylinder, which can be easily used for design applications. The wave runup profiles around the perforated cylinder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ka and porosities were studied numerically using Green's Identity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tudy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