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342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GPS实时监控系统及其在碾压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声享  曾怀恩 《测绘工程》2006,15(3):23-25,32
大型工程填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极为重要。介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并结合碾压机械进行集成而研发的一种GPS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论述了系统研发的目的、系统构成及其特点,分析了系统应用精度。实践表明,该系统工程适用性强,适用于填筑工程碾压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992.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全球或跨地区的等时地层对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方法,它对洞穴层的跨地区对比及序次分析同样适用。从洞穴层的发育期总是与水平面稳定期对应关系出发,通过水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与岩溶洞穴层序次关系研究,探索层序地层学与岩溶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同一个水平面稳定期发育的所有水平洞穴可形成一个跨地区对比的洞穴层,岩溶旋回应包括侵蚀基准面上升和下降两种旋回,在海平面的间歇性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可以发育多个水平洞穴层及下老上新(或上老下新)的洞穴层序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美国YATE油田、四川峨眉山剖面、塔河油田实例分析基础上,概括了3种受海平面间歇性上升(或下降)变化控制的洞穴层序次模式,包括层序地层内部同生期岩溶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次,以及碳酸盐岩陆块近地表风华壳岩溶形成的上老下新和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利用塔河油田早海西期古岩溶地质条件、洞穴充填结构等直接和间接证据,求证该洞穴系统的洞穴层序次,指出该特大洞穴系统为晚泥盆-早石炭世海平面间歇性上升过程中形成的下老上新的洞穴层序列,并由此推测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大规模岩溶的时代。指出利用水平洞穴层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等地质体可以确定洞穴层的形成年代,预测洞穴的发育分布。  相似文献   
993.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he Lower Cambrian is a key interval to reveal the early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rth and there occur widespread cherts worldwide. These cherts possibly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decipher the breakup process of the Rodinia Continent. Black rock ser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ambr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hina, is composed of black shales interbedded with thin-bedded cherts. Ten chert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from two outcrops at Xiaoerbulak and Sogatbulak, 8.8 and 7.5 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cherts were crushed, and were analyzed for trace element and rare earth concentrations. Trace elements such as V, Cu, Zn, U, Pb, Ba, Cd, Ag, Mo,As and Sb are highly enriched, and others such as Rb, Zr, Cs, Hf, Ta, W, T1, Bi and Th are highly depleted in the cherts.Thes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cherts may be of deep crustal origin. The low ratios of Th/U and Rb/Sr 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cherts are of earth interior sources or received hydrothermal input during their deposition. Chondritenormalized Eu/Eu* value markedly decreases upward in the section from 5.54 at the lowermost to 0.73 at the top, and NASC-normalized Eu/Eu* value decreases from 8.05 to 1.03. The relatively high Eu/Eu* ratio for the cherts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is most likely due to a hydrothermal input (e.g., Eu/Eu*-10). The systematic decrease of Eu/Eu* ratio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ection reflects that the hydrothermal input is the largest in the lowermost portion of the section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upward.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Ce/Ce* ratio ranges from 0.42 to 0.83, with an average of 0.60. North American Shale Composite (NASC)-normalized Ce/Ce* ratio ranges from 0.42 to 0.79, with an average of 0.57. Negative Ce anomalies are distinct. EREEs in the cherts generally increase from 10.50 ppm at the bottom to 35.97 ppm at the top of the sampled section. NASC-normalized (La/Lu)N ratio decreases from 2.72 at the bottom to 0.67 at the top. NASC-normalized (La/Ce)N ratio increases from 1.36 at the bottom to 3.13 at the top. These REE patterns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for the cherts deposited in the pelagic ocean-basin floor in the Franciscan Complex exposed at Marin Headlands, California (F-MH chert) (Murray et al., 1991). Thes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are in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sedimentological data, which suggests a continental shelf setting. Based on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including high TOC content in the concomitant black shales, phosphorite at the bottom of black rock series, regional rise of sea level,and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Ocean geotectonic cycle,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as carried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by upwelling from a divergent pelagic ocean floor setting.  相似文献   
994.
老挝万象盆地蕴含着丰富的钾资源,是研究古蒸发岩和古海水形成演化的热点地区之一.老挝万象盆地含盐建造包含3个蒸发岩?碎屑岩沉积韵律,而钾镁盐矿赋存在下盐段顶部.通过对老挝通芒钾盐矿区钾镁盐矿层的硼酸盐矿物的提取,发现在成钾晚期硼酸盐矿物有方硼石单晶和鲕粒方硼石两种形式.钻孔中方硼石单晶含量较少,而鲕粒方硼石分布较多且基本...  相似文献   
995.
以贵州六盘水月照机场东北端边坡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填筑层数下机场高边坡填筑竣工期填筑体沉降进行了模拟,系统分析填筑层数对平均填筑高度达63 m的高填方边坡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拟层数<7时,随着模拟填筑层数的增加最大沉降量呈现上下波动的现象,沉降云图中等值线表现为层间不连续;模拟填筑层数继续增加时,最大沉降量趋于某一稳定值,只在其上下做微小波动,沉降云图中等值线逐渐趋于光滑连续;当模拟层数≥7时,最大沉降量趋于稳定,沉降的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要.对于平均填筑高度为63 m高填方边坡,建议模拟填筑层数7~9层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96.
川西凹陷地区更新统砾石层沉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资料,从宏观形态和沉积特征多方面对川西凹陷地区的更新统砾石层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各时期更新统砾石层平面上均呈扇状,具多级阶地.各砾石层的岩性结构柱、基本层序、砾石的组构特征均表现为河流相冲洪积成因.并通过ESR和孢粉、充填序列和地貌标志探讨了区内各更新统砾石层的沉积时代、古气候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区内存在4套不同特征的更新统砾石层,它们不仅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在沉积特征和形成时代上也具继承性.沉积环境均为温暖潮湿热环境下,出龙门山的古青衣江在盆地中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沉积响应.并反演古青衣江水系在前陆盆地中不同时期的迁移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7.
分析和研究了69个样品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数据,认为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沙三段咔唑类含氮化合物中的咔唑、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及苯并咔唑等.与埋藏深度、成熟度和沉积环境之间关系密切.因此今后研究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和比值作为成熟度指标和指相标志.  相似文献   
998.
隆威  梁专明 《探矿工程》2009,36(6):44-46
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充水预压法加固油罐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大型油罐地基的变形特性及形状,得出了一些有用结论,并将结果和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孤北-桩海地区沙河街组的岩心观察、地震剖面解释、测井资料分析,研究了沙河街组层序划分和特征,划分出了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的地层格架的建立及层序充填,从中可以看出各层序在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同,这是由于古地理背景、后期构造抬升和剥蚀程度的不同造成的,不同时期的中期旋回在不同地区的发育特征不同。从层序充填上,从湖盆边缘到中央充填了一套砂砾岩一深湖泥岩,层序演化上从SQ1-SQ4-SQ6为一套具有砂砾结构的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充填旋回。  相似文献   
1000.
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和对沉积过程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量了位于陕西、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9个剖面的49个沉积物样品,这些样品的光释光信号都是以快组分为主,等效剂量预热坪区和剂量复原实验结果也表明这些样品都适合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量其等效剂量。根据测量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和样品的埋深,建立了各剖面的年龄-深度曲线和函数,通过它们推算出了各剖面的长期堆积速率,并据此指出了可能的沉积环境变化。在取样的深度范围内,所测剖面的堆积速率从0.02mm/a到2.58mm/a,并显示一般风成黄土的堆积速率要比水成堆积物的堆积速率要慢。所测样品的年龄从0.2±0.01ka到53.8±4.7ka。在9个剖面中,有两个自然剖面发生了长时期的沉积间断。在有文化层的剖面中,文化层下部地层的年代明显老于文化层和上部地层的年龄,文化层中沉积物的光释光年龄也可以用来指示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另外,对两个剖面也进行了14C定年,结果显示沉积物全样的14C测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