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1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651篇
测绘学   4854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1279篇
地质学   1917篇
海洋学   591篇
天文学   290篇
综合类   721篇
自然地理   6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483篇
  2013年   605篇
  2012年   602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98篇
  2007年   637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512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李丰丹  李超岭  刘畅  吕霞 《地质通报》2008,27(7):980-985
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质人员实际工作量等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并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软件系统中以辅助建库工具、辅助检查工具、数据检索工具的形式加以实现。为建库提供了技术保障,保证了数据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能力和建库的效率。  相似文献   
92.
中国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基本构架 及其核心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住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应用技术层面,从数据“层”模型、数据流“池”技术、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技术、数据互操作技术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核心技术及其实现,通过基于无缝一体化技术的数据采集、管理、综合处理与成果表达,在实体或矿块的矿床建模技术与品住估计、储量估算等方面展现了全地质调查过程的数字化,不但为地质人员应用高新技术降低了门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丰富了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服务形式。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  相似文献   
93.
DCT域遥感影像融合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与IHS变换的多光谱与全色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及其改进算法。本文方法依据DCT系数的特点在DCT域进行遥感影像融合,适合压缩格式的遥感影像快速融合。目视效果与客观评价表明,相比常用遥感影像融合方法,本文方法能在提高空间分辨率与保持光谱特性之间得到更好的折衷。  相似文献   
94.
TYSC-3Q与PSJ-2型数字测井仪是目前煤田测井中常用的二种测井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发生诸如测井控制故障、声速探管故障、密度三侧向探管故障、井温、井液电阻率探管故障、电法面板故障、数字测井面板故障、电测井故障等常见故障类型。通过对各类故障因素进行剖析,指出了故障易发生的部位,并详细的介绍了检查的方法及故障的排除步骤。  相似文献   
95.
对遥感影像中居民地提取的各种方法作了一般性的阐述,并在吸收这些算法优势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实现遥感影像中居民地目标的提取方法:先求取非最大值抑制后的梯度图,而后进行高斯模糊处理,以提高影像上居民地区域纹理特征一致性;通过增强大津法和形态学的方法全方位腐蚀与膨胀,完成面状地物居民地的提取;最后进行图象矢量化处理。论述方法的同时,展示和分析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6.
林南仓属于低瓦斯矿井,但存在高瓦斯区域。煤层和采空区是瓦斯的主要来源,尤以采空涌出量大,给煤矿生产和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通过在1129综采工作面风道施工高位瓦斯孔,把钻孔打到采空区一侧煤层顶板以上冒落裂隙带内,用钻孔进行瓦斯抽放,使采空内的瓦斯通过裂隙带沿钻孔抽出,有效降低综采工作面瓦斯浓度,保证综采工作面正常回采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7.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作为我国煤炭航测技术的主要单位,承担着95%以上的煤炭矿区航测成图任务,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集航空摄影、遥感地质、地图制印、地下管线探测、地理信息技术等全面发展的空间信息产业集团: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煤炭航测技术走过了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最后发展到今天的全数字测图的历程。目前煤航已拥有和掌握了IMU/D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SAR(合成孔径雷达)成图技术、LIDAR(机载激光扫描)技术等空间数据采集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98.
Summary The newly developed light sectioning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some of the causes and costs of overbreak and underbreak. Investigations at the Aquamilpa Hydroelectric Project in Mexico have shown decreased overbreak and increased underbreak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rock quality and decreased explosive energy. A new measure of explosive energy, the perimeter powder factor (PPF), has been defined and shown to be useful in the context of tunnel-wall rock damage. Tentati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losive energy (PPF) may be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ing underbreak, whereas rock quality may be a greater factor in producing overbreak. A site-specific equation is given for predicting overbreak or underbreak as a function of rock quality and explosive energy,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cost of underbreak and overbreak.  相似文献   
99.
The texture of digital rock images, as recorded, for instance, with borehole imaging devices, is shown to reflect different bedding types. Textural segmentation of borehole images, therefore, subdivides the recorded sequence into bedding units. We show that a textural segment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xture energy achieves good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synthetic as well as real data in which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performed zonations on cores. Texture energy involves filtering of the original image with a set of texture sensitive masks. The filtering is done as a finite convolution over the size of the masks. On the resulting images the variance is computed over a relatively large sliding window, which, in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covers the full width of the image. The resulting nine one-dimensional curves are then clustered hierarchically into a user-determined number of image texture or lithological bedding clas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revious to clustering can be used to reduce redundancy in the data. A recurring and relatively ill-defined problem in this field are macro-textures, i.e., the cyclic interbedding of two or more bedding types. We show that sliding Fourier transforms and variable mask scale can successfully address the zonation of macro-textures. In general, the method gives best results with mask sizes equivalent to 2–4 centimeters, reflecting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h the investigated geological bedding seems to have its highest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00.
张烨方  刘冰  冯真祯  朱彪 《气象科技》2021,49(6):953-959
为了研究福建省有效致灾雷电的分布情况,基于福建省2004—2012年闪电定位数据及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福建省L17级谷歌遥感影像瓦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遥感影像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人员活动的属性进行建模、训练和预测,得到福建省人员活动属性的格点产品,结合福建省历史雷电数据对有效致灾的雷电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设计的遥感影像+CNN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假设检验;②福建省有63.55%的格点为无人员活动区域;③平均有45.36%的闪电落在无人员活动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对其他致灾闪电进行预警是提高应急减灾服务效果的可行途径;④有效致灾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远大于常规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有效致灾雷电分布在表征雷电灾害上比常规雷电分布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