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3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Spatial familiarity is a natural language concept that has no well-defined 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We explore here some possible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provide subjec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dimensions, and evaluate their independence. The four dimensions examined are locational knowledge, visual recognition, nam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frequency. We suggest that both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are embedded in the concept of spatial familiarity and must be part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and of any attempt to make it operational.  相似文献   
102.
作为我国地质调查领域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地质调查报告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学知识及地质体描述等关键信息,准确高质量地抽取地质命名实体为地学知识图谱构建、知识推理及知识演化提供基础。笔者等在阐述地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基础上,分析地质实体不仅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还存在实体嵌套、大量长实体等领域特性,进一步增加了地质命名实体识别难度。笔者等提出一种基于轻量级预训练模型(ALBERT)—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条件随机场(CRF)模型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首先利用ALBERT对输入字符上下文特征进行建模,并采用BiLSTM对其进行进一步上下文特征表征,最后采用CRF实现标注序列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构建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上,相比于主流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算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抽取性能,提出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能为领域实体识别提供借鉴,同时为地学领域实体关系抽取和地学知识图谱构建提供有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03.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教育的深化提高,教育改革,包括地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更需进一步深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根据作者长期从事地学教学实践与科研的经历,针对2020年全国基础地质学教学会议关于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精神,概括提出两点体会,一是关于普地教学目标和任务,二是涉及普地教学关键所在,供同行讨论。作者从地球科学基本特征和教学目标出发,提出普地教学的核心价值与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普地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教学定位与目标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三个方面。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是地学高等教育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地学教育的普适性,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科学志趣,引导学生奔向地球科学大道。  相似文献   
104.
《普通地质学》是引领新生进入地学殿堂、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一门专业启蒙课,也是新形势下地学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涉及地质学全部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具有衔接和统领地学各门专业基础知识的特点。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的新形势下,必须心系学生,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优化集课堂、实验、野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教育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传授、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创新科研培育的系统教育,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目标明确地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学问与道德的关系,建立德识双馨的价值取向,提高基础地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五育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5.
孙旭东  吴冲龙  周霞  等 《江苏地质》2015,39(3):383-388
石油勘探是高风险行业,勘探地质研究业务需要复杂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创新性的抽象思维。“智慧油田”和“智能勘探”理论体系的提出,顺应了油气勘探的智能、快速和高效的需求。通过剖析油气勘探的信息支撑框架设计,提出了未来智能化勘探的4层设计概念,形成了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此理论体系探索了石油行业中石油地质勘探智能化信息框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6.
The Bayesian network (BN) is a type of graphical network based on probabilistic inference that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seismic liquefaction potential. However, how to construct a robust BN remains underexplored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n efficient hybrid approach combining domain knowledge and data to construct a BN that facilitates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and the quantification of uncertainties within a network model to assess seismic liquefaction. Initially, only using given domain knowledge, a naive network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hereafter, some effec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ive model is provided to construct a robus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learning of BN from historic data. Finally, the returning predictive results and the predictiv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including non-probabilistic and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seismic liquefaction using the metrics of the overall accuracy,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prediction, recall and F1 score. The methodolog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chieved better performance, and we discussed the power and valu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hich suggest that BN is a good alternative tool for seismic liquefaction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测绘保障的方式、职能、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总结了大数据时代测绘保障的重点,目的是探索大数据时代测绘保障的新方向,为提高测绘保障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获取结构化空间知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依据显著度差异从城市POI数据中提取多层次地标的方法。分别从知名度、通达度以及个体特征三个方面量化分析了影响POI显著性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三个指标构建了POI显著性度量模型,并进行了武汉市武昌区地标提取实验。最后,以各层地标为种子生成Voronoi图,用来反映各层地标的空间影响范围及上下层地标之间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09.
110.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00-2009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构建中国城市间科学知识网络(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SKN)与技术知识网络(technological knowledge network,TKN)。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研究表明:1 SKN和TKN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SKN节点度数的异质性高于TKN。2两种网络均呈异配性,即城市选择合作对象存在明显择优链接性,知识溢出具有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3 SKN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TKN中心城市层级结构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极化中心。4 S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的合作空间,由最初的沿海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转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间和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合作,区域间知识溢出明显;T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仍多分布于沿海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5 S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的现象,符合时空梯度推移规律,且空间等级梯度逐渐向扁平化转变;T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以等级扩散为主,时空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研究结论为量化知识溢出及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