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6篇
  免费   3254篇
  国内免费   3446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4406篇
地质学   11744篇
海洋学   64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92篇
自然地理   100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618篇
  2018年   524篇
  2017年   576篇
  2016年   648篇
  2015年   608篇
  2014年   749篇
  2013年   924篇
  2012年   830篇
  2011年   853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925篇
  2008年   928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984篇
  2005年   755篇
  2004年   796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624篇
  2001年   570篇
  2000年   610篇
  1999年   456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305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重磁资料的分析处理及反演计算,依据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采取了针对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和磁性基底深度,并对盆地内的断裂和基底岩性作了推断,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泥石流扇的平面形态可用规划的几何图形来模拟。在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小江流域和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52个泥石流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泥石流扇的平面形态:中国西南地区的“等腰三角形+半圆形”泥石流扇和意大利东北部的“几何扇”。用统计分析建立了两组泥石流扇和泥石流流域之间的形态度量关系。通过两个研究区域的对比,两个流域参数:流域面积和主沟比降确定为影响泥石流扇平面形态和面积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北黄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的北部,由于勘探程度低,研究投入少,使得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惟一海区。随着我国在南黄海盆地和朝鲜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发现油气,如何实现北黄海盆地油气突破,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结合该区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北黄海盆地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资源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4.
High resolution, single-channel seismic sparker profiles across the Akademichesky Ridge, an intra-basin structural high in Lake Baikal (Russia), reveal the presence of small sediment mounds and intervening moa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ary cover. Such features interrupt the generally uniform and even acoustic facies and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hemipelagic sedimentation, which is expected on such an isolated high and which would produce a uniform sediment drape over bottom irregularities. The influence of turbidity currents is excluded since the ridge is an isolated high elevated more than 600-1000 m above adjacent basins. The mounded seismic facies, including migrating sediment waves and non-depositional/erosional incisions, strongly suggest that sediment accumulation was controlled by bottom-current activity. We interpret the mounds as small-scale (< few tens of km2 in area) lacustrine drifts. Four basic types of geometry are identified: 1) slope-plastered patch sheets; 2) patch drifts; 3) confined drifts; 4) fault-controlled drifts. The general asymmetry 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of the ridge, showing thicker deposits on the NW flank, and the common location of patch drifts on the northeast side of small basement knolls indicate that deposition took preferentially place at the lee sides of obstacles in a current flowing northward or sub-parallel to the main contours. Deep-water circulation in the ridge area is not known in detail, but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relatively cold saline water masses are presently flowing out of the Central Basin and plunging into the deep parts of the North Basin across the ridge, a process that appears to be driven mainly by small differences in salinity. We infer that the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bottom-current-controlled sedimentary features has to be sought in these large-scale water-mass movements and their past equivalents. The age of the onset of the bottom-current-controlled sedimentation, based on an average sedimentation rate of 4.0 cm/ky, is roughly estimated to be as least as old as 3.5 Ma, which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age of the onset of the last major tectonic pulse of rift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Baikal region.  相似文献   
105.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盆地是属于早期断陷、后期经走滑改造而成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型构造样式发育;中期为断坳—压扭或走滑反转阶段,产生走滑或压扭性构造样式;晚期为区域沉降阶段,以垂向沉积为主,无明显的构造样式发育。  相似文献   
106.
从山羊寨哺乳动物化石看柳江盆地洞穴堆积的时代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寨洞穴堆积是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众多溶洞的洞穴堆积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发掘整理与鉴定,采用生物地层学和哺乳动物生活习性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其时代为Qp^2.3,晚于辽宁营口“金牛山下组动物群”,早于河北“迁安爪村动物群”和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其特征反映了中国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并反映出当时区内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水域条件等生态环境的多次时空变化。如此众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保护区遗迹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价值;为该区洞穴堆积的时代与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改变了区内洞穴堆积仅为中更新世地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7.
南海西部断裂系研究及其物理模拟实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海西部断裂系是由四条典型的走滑断裂所组成的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此断裂系主要是在白垩纪以来的印-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探讨此断裂系的成因、演化过程,认识到此断裂系经历了五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08.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幅度增长,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的深化研究密切关系到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势头。克拉通盆地下层序古隆起控气理论和上层序非构造圈闭控气机理是克拉通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的基本规律,前陆盆地是我国富气盆地类型之一,其冲断带下盘大型造圈闭群、前缘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该类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依据充分的地质资料,结合我国天然气勘探实际,提  相似文献   
109.
基于EMD与神经网络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验模式分解 (EMD)是分析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有力工具 ,它将信号分解为突出了原信号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局部特征信息的内在模函数 (IMF)分量。本文通过将各 IMF分量输入到 BP网络中进行训练学习和故障诊断 ,比直接输入原信号可以提高 BP网络对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而且减少了训练时间。  相似文献   
110.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