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6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几种Q矢量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 1 991 - 0 7- 0 5T2 0— 0 6T2 0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实况资料 ,结合地面降水分布 ,从定性 (矢量场 ,即 Q)、定量 (散度场 ,即 2 · Q)的角度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及湿 Q矢量的诊断特性。结果表明 :半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湿 Q矢量诊断能力明显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准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最差 ;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非地转 Q矢量与湿 Q矢量诊断能力相差不大。但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湿 Q矢量的诊断能力大于其他 Q矢量 ;70 0 h Pa高度上各 Q矢量的矢量、散度辐合区较其在 850 h Pa和 50 0 h Pa上对降水反映更好 ,尤其是70 0 h Pa湿 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降水区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2.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2002,22(4):312-322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平衡线高度  相似文献   
93.
利用多时间尺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理论探讨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华南暴雨发生时副热带高压的短期变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华南暴雨发生前副热带高压有一西伸一东撤的过程,而华南暴雨发生在副高东撤到接近最东时。利用L9R15谱模式模拟了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对副热带高压西仲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可能是副热带高压西伸的可能机制。而正的涡度的局地变化可能是副高东撤的因素。  相似文献   
94.
The paper gives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of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from June 7 to 10, 1998 during HUAMEX and examines 14 meso-α-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a number of meso-b-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using the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at 1-h intervals.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n June 7 and 9, which resulted in severe rainstorm over the middle of Taiwan and the estuary region of the Pearl River (Zhujiang R.),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serial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is revealed by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black body temperature of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which many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continuously occurred are diagnosed. The visualizing tool, LiveView, displays the link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horizontal wind fields and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s and 3-dimensional trajectories of moist air motions, based on the data of objective analyses.  相似文献   
95.
用带能滤波分析方法及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并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T106分析资料、静止卫星云图逐时TBB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8月上旬松花江及嫩江流动的中尺度扰动场和中尺度雨团(≥5.0mm/h)对应的TBB场,揭示不同类型的中尺度雨团在TBB场上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规律。其规律对短期及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6.
I.horoductionPleNorthwestPacificOceanisti1elnostfrequentlyaffeCtedareaoftropicalcyclone(TC).AboLIt36percentTCoftheworldoccurinffosarea[2],andthenumberofTCWhichlandedonChinawiti1n1akimumwindforcescalesoverlOisabout35percentofti1atintheeastemcoastalcoLUitriesofAsia[l].BothrainstormsandfloodsMide,theidriuenceofTCareheaVyinChina,suchastherainfalldePthof2749mm/3datXinliao,Taiwanandpeakdischargeof44,6oOm'/satHuanggo(55,42okn'),YalujiangRjver.Therefore,TCisanimportantfaCtorforflooddisas…  相似文献   
97.
暴雨回波跟踪及临近预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8.
汕头市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素娟 《华南地震》1992,12(1):57-63
本文将所论地震事件视为随机事件。按全概率定理分析了地震对场地的地震动影响(A)和超越给定值的概率P:对地震烈度序列进行了极值统计分析,得到汕头市地震平均重现期及其对应的烈度值。  相似文献   
99.
All the available historic records of sea level and appropriate weather chart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storm surg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ea of Japan. The generation of surges in this area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Computed sea levels were compared with hourly observed residual sea levels in De-Kastri. The agreement between computed and observed storm surges is quite satisfactor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nd bottom topography in formation of the strong storm surge on 20–21 September 1975 was studied numerically.  相似文献   
100.
2011年6月10日(简称“11·06”)和2017年6月10日(简称“17·06”)在江苏南部出现了两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两次过程代表站的物理量场差异较大:“17·06”最大散度值约为“11·06”的2倍;“17·06”最大垂直速度、最大水汽通量散度值约为“11·06”的1.8、1.3倍且大值维持时间均很长。两次过程均为暖区低质心热带海洋型强降水,但“11·06”强回波分散、伸展高度偏低、强度偏弱且无明显强回波的列车效应;“17·06”强回波排列紧密、伸展高度高、强度明显偏强且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具有可预报性,可作为大面积降水开始—维持—结束的一个短时(临近)预报因子。VWP产品中大风区底高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雷达站附近降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