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589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地球生物相是地球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之一.地球生物相是地史时期地球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生物(有机) 特征的综合.这些生物(有机) 记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可以反映出其动力学过程.地球生物相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有机质形成、沉积到埋藏过程中的演化, 并由此可以定量恢复有机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主要讨论地球生物相中有机质形成的基础, 即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生物化石的类别、生物的丰度和分异性、生物的保存状态、生物类群结构分析(如生物的优势类群、特征类群、生物组合或生物群落、生物依存关系等) 等为基础的群落、生境型及初级生产力研究, 提出了碎屑岩海滩、潮坪、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缓坡、潮坪生境型模式, 并编制了生境型柱状图、断面图和平面图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2.
四川省盐边县北部稗子田地区的专留系发育良好,牙形刺化石极为丰富,与上覆泥盆系连续沉积,并呈整合接触。该剖面为我国扬子区较为理想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其代表和反映了扬子区西部一种新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丰富了区内志留系的研究内容。笔者详细记述了稗子田专留系至下泥盆统下部剖面的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的垂直分布状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区内新的地层系统,提出地层划分的对比依据和建议。新方案除对志留系底的黑  相似文献   
153.
桌子山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安玮 《现代地质》2000,14(3):366-372
据遗迹化石新资料 ,将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 8个组合 :Taenidium组合、Zoophycos组合、Volkichnium组合、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组合、Granularia组合、 Circulichnus组合、 Chondrites组合及 H elminthopsis组合。其中 ,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与 H elminthopsis两组合属于 N ereites遗迹相 ,并分别出现于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与陆隆浊积扇环境 ;其余 6个组合与 Seilacher( 1 967)的 Zoophycos遗迹相相当 ,代表有机质丰富、平静而贫氧的大陆斜坡环境。遗迹组合序列和遗迹相的递变表明 ,本区在公乌素组沉积期经历了两次由陆棚边缘盆地—大陆斜坡—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 (或陆隆浊积扇 )的环境演变。指出了本组遗迹化石与波兰喀尔巴阡山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认为 Zoophycos相各遗迹组合所赋存的泥灰岩等是很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54.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好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5.
济阳坳陷古近纪咸化层段甲藻甾烷和C31甾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济阳坳陷古近纪咸化层段源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源岩中发育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和C31甾烷分子化石,并且C31甾烷通常出现在水体盐度更高、海侵程度更大的环境中,从而推测三个层段的咸化与海相关。  相似文献   
156.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157.
孙启高 《地质论评》2008,54(2):145-154
古海拔问题是当前古植物学与古环境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之一,属于化石植物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性研究。定量研究古海拔的变化对阐述诸如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化石植物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拔的变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化石植物既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替的直接证据,又是研究古海拔变化的珍贵材料。本文简述了利用化石植物定量研究古海拔的3类主要方法,即最近亲缘种分析、共存因子分析和叶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侧重分析中国地区(如西藏南部南木林盆地)古海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展望了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8.
Four new fossil genera and species of true bugs from the family Pachymeridiidae, Beipiaocoris multifurcus, Bellicoris mirabilis, Nitoculus regiUus, and Viriosinervis stolidus, are described. N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non-marine sedimentary strata from the Jiulongshan and Yixian Formation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species Karatavocoris asiatica Becker-Migdisova, 1963,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family Coreidae is transferred to the Pachymeridiidae. A new map of all known and newly discovered fossil pachymeridiid localities is given. The diagnosis of the family is modified.  相似文献   
159.
Precipitation rates in the Atacama Altiplano 22–24°S were 400–500 mm yr–1 during late 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times as opposed to 200 mm yr–1 today. This humid phase (Tauca phase) was likely due to strengthened tropical (monsoonal) circulation, which brought continental moisture to the Atacama Altiplano. The lake level of Laguna Lejía (23°30S, 4350 m) at that time was up to 25 m higher than it is today. Mg/Ca and Sr/Ca data from lake sediments show that, what today is a highly saline lake was a freshwater lake at that time. Seasonally-laminated calcareous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between 13 500 and <10 400 yr B.P. indicating the maximum of the humid phase.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current groundwater resources.14C and3H data from lake-, ground- and well water suggest that modern groundwater formation (i.e. water <40 years) in the Altiplano is very limited under current arid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originated during the time of the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humid climate. Tritium data from snow samples show that the moisture in the Altiplano at 22–24°S is mainly of continental origin, whereas precipitation from the westerlies hardly contributes to the water supply in this area. This precipitation pattern matches the paleodata, and we suggest that current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may provide an analogue framework for late-glacial circulation in this area.This is the 3rd in a seri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AMQUA issue. These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1994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Quaternary Association held 19–22 June, 1994,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Dr Linda C. K. Shane served as guest editor for these papers.  相似文献   
160.
在1∶25万霍尔巴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穷果群上部及修康群中发现了较多的硅质板岩,其内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共有48属35种,可识别为Cenosphaera-Phormocyrtis,Capnuchosphaera-Angulobracchia和Parahsuum-Citriduma 3个组合,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厘定修康群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穷果群的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这一发现为确定蛇绿岩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表明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应早于中三叠世。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修康群应形成于大陆斜坡-深海沉积环境,位于南带特提斯洋盆区的边部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