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641篇
测绘学   348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459篇
地质学   1811篇
海洋学   53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71.
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含煤地层中高岭岩(土)分布广泛,成矿时代多,成因复杂,储量丰富,质地优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非金属矿产,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全世界独具特色。本文研究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概况、研究简史;根据成分、结构、地质产状等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系高岭岩(土)的成因类型;对生物和有机质在其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有机酸溶解矿物模拟实验对其成矿作用做了初步探索;最后对煤系高岭岩的某些关键性加工技术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72.
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描述了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的新机制。在岩浆及热液中,铜及铜合金可呈氢化物、羧基配合物及纳米粒子活性、迁移、富集形成自然铜矿床,或经以后的地质事件,长期、多次迁移富集,叠加形成富而大的自然铜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铜的硫化矿物被氧化分解,可形成亚铜的硫代硫酸盐及氯配合物,部分可形成铜的硫酸盐配合物迁移,由于硫代硫酸盐被氧化,亚铜岐化可形成高纯度的自然铜,但它易氧化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等,因此很难形成自然铜矿床。  相似文献   
73.
Introduc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is propo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n modern neural science, is a man-made network that can implement some functions based on the man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cerebral neural network (HAN, WANG, 1997). ANN i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implified human brain neural network an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human brain neural network. ANN is a complex netw…  相似文献   
74.
Chlorine- and sulphur-bearing compounds in fumarole discharges of the La Fossa crater at Vulcano Island (Italy) can be modelled by a mixing process between magmatic gases and vapour from a boiling hydrothermal system. This allows estimating the compounds in both endmembers. Magma degassing cannot explain the time variation of sulphur and HCl concentrations in the deep endmember, which are more probably linked to reactions of solid phases at depth, before mixing with the hydrothermal vapours. Based on the PT conditions and speciation of the boiling hydrothermal system below La Fossa, the HCl and Stot contents in the hydrothermal vapours were used to compute the redox conditions and pH of the aqueous solu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aematite–magnetite buffer controls the hydrothermal fO2 values, while the pH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main processes affecting pH values may be linked to Na–Ca exchanges between evolved seawater, feeding the boiling hydrothermal system, and local rocks. While Na is removed from water, calcium enters the solution, undergoes hydrolysis and produces HCl, lowering the pH of the water. The increasing water–rock ratio within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lowers the Ca availability, so the aqueous solution becomes less acidic. Seawater flowing towards the boiling hydrothermal brine dissolves a large quantity of pyrite along its path. In the boiling hydrothermal system, dissolved sulphur precipitates as pyrite and anhydrite, and becomes partitioned in vapour phase as H2S and SO2. Thes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paragenesi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minerals recovered in drilled wells at Vulcano and are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sulphur emitted by the crater fumaroles.  相似文献   
75.
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遥感图像解译进行资源调查的方法———斑块边界自动矢量化辅以目视栅格图像校正法。解译的主要步骤包括 :建立解译标志、影像配准、数据分析、图像增强、监督分类、目视解译修正、草图输出、实地检验、栅格转矢量、结果输出等。笔者结合案例对每一步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并取得了海岸带资源遥感调查蓬莱幅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李保侠 《铀矿地质》2003,19(1):48-52,57
本文阐述了在地质找矿中从地质角度对综合测井曲线解释的重要性;指出了测井曲线的一般特点和特殊优点;尤其对致密钙质岩石在测井曲线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厚度确定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测井曲线解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7.
罗定盆地南缘的金矿脉石英和方解石中发育液相、气相和气液两相3种类型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为主。气液包裹体的气液比为5%~25%。包裹体盐度w(NaCl)为0.9%~10.6%,多数>5%,属于咸水-卤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金矿有两个成矿阶段:第一阶段形成温度为172℃,第二阶段形成温度为122℃。氢氧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成矿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金矿形成于低温、浅成-超浅成环境,成矿热液可能经历了减压沸腾过程。金矿的成因类型属于浅成-超浅成低温热液型。  相似文献   
78.
四川已发现银矿床35个,主要与铅、锌、铜共生或者为其伴生组份。笔者将四川银矿床初步划分为5个类型和9个亚类型。成矿时代以晚白垩世和晚三叠世为主。四川银矿的找矿方向主要是三江地区的德格—乡城深大断裂带和扬子地台西缘的攀西裂谷带。  相似文献   
79.
内蒙古胜利煤田共生锗矿的成因地球化学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统计和作图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胜利煤田中共生锗矿床的锗品位与挥发分、灰分、硫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中锗品位与挥发分呈正相关、与原煤灰分负相关、与洗煤灰分正相关关系;全区煤属中硫煤,锗品位与原煤和洗煤硫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煤的灰分指数较低(3 579);锗分布不均匀,富锗煤矿明显属于断裂坳陷边缘沉积,锗品位可以在煤层的顶部、中部、底部同时或单个部位呈现高值,大多数煤层中部出现锗高品位值,这有别于以往所报道的锗品位只在煤层顶、底部相对富集的研究结论。认为胜利煤田锗主要与有机质结合;锗的有利聚集条件是水动力较弱、地下水位较低、强还原的停滞沼泽环境;泥炭聚集阶段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是锗的主要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80.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识别巴彦浩特盆地火成岩,首先利用高精度重磁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初步确定火成岩的平面位置和深度,然后利用钻遇火成岩的已知测井资料,建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火成岩并分析其波组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火成岩的精细识别.研究表明,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是提高反演解释精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