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0篇
  免费   770篇
  国内免费   1070篇
测绘学   235篇
大气科学   676篇
地球物理   861篇
地质学   2215篇
海洋学   322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60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2.
岩层移动动态过程的离散单元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动覆岩动态发展过程受地质、采矿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过程。通过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揭示了综放开采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动态发展规律,特别是覆岩离层缝隙的分布规律、发展形态、空间位置以及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场上覆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大小、方向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规律是确定井下开采方法、支护方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144.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文章研究长江三峡两个基岩深槽沉积岩砾的岩性组成与粒度特征,深槽底部的砾石成分以深槽基岩崩落蚀余物质为主,深槽的中上部则以长江底流搬运沉积物为主。14C测年数据显示,深槽的发育在3.5万年以前,以侵蚀深切为主,没有留下蚀余堆积;3.5万年以后,仍以侵蚀为主,但已有蚀余为主的岩块堆积;大约2.4万年以来,逐渐有缓慢的冲积砾石堆积;至葛洲坝建成以后,该地发育了比较稳定的冲积砾石层和砂层。看来大约35kaB.P.前后,该地水动力强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与施雅风等关于3~4万年前长江上游多雨期研究成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6.
利用2004年5月15~21日第一场透雨过程的高空资料,对产生强降雨天气的主要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主要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揭示这次强降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对今后在预报过程中对主要物理量的变化引起重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利用七水硫酸镁和氢氧化镁,研究了在200℃水热条件下合成产物的物相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8.
地图数字化位置误差的协方差函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数字化地图的精度 ,利用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来估计位置数据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一套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运用平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对任意点坐标的X、Y按距离拟合求定其协方差 ,其特点是应用了统计估计原理 ,使得到的结果更为合理和简便。  相似文献   
149.
150.
During the 2000 activity of Miyake-jima volcano, Japan, we detected long period seismic signals with initial pulse widths of 1-2 s, accompanied by infrasonic pulses with almost the same pulse widths.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observed from 13 July 2000, a day before the second summit eruptio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intermittent with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ir magnitudes and numbers building toward a significant explosive eruption on 18 August. After the eruptio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events ceased. The results of a waveform inversion show that the initial motions were excited by an isotropic inflation source beneath the south edge of the caldera at a depth of 1.4 km.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rces of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located in the summit caldera area. The times at which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emitted at the surface were delayed by about 3 s from the origin times of the seismic ev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small isotropic inflations excited seismic waves in the crust and simultaneously caused acoustic waves that traveled in the conduit and produced infrasonic pulses at the crater bottom. Considering the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s and gas temperatures emitted from the vent, the conduit should have been filled with vapor mixed with SO2 gas and volcanic as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signals suggests that the seismic source became shallower within half a day before the August 18 explosive eruption. We interpret the source process as a fragmentation process of magma in which gas bubbles burst and quickly released part of the pressure that had been sustained by the tensional strength of mag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